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内容
内容

蒿子粑粑

时间:2018-03-28   作者:夷陵老彭 录入:夷陵老彭  浏览量:922 下载 入选文集

清晨,当母亲割来青青的香蒿,准备做蒿子粑粑时,我知道三月三到了。三月三吃蒿子粑粑就像正月十五吃元宵一样,成了童年难忘的美好记忆。

蒿子,也叫艾蒿,不是所有的蒿子都能做蒿子粑粑的。母亲采割的是一种正面深绿的、背面白色的,闻起来有股特殊的清香味。母亲说,这种蒿子叫香蒿。后来我也知道还有白蒿、青蒿、牡蒿、臭蒿等多种,这些长在野外的一抹绿色,给春天带来了生机和希望。那青蒿不就是屠呦呦发明的诺贝尔医学奖青蒿素的亲本么!

做蒿子粑粑很讲究,主要成分除蒿子叶外,还有糯米粉、腊肉、盐等。处理蒿叶是关键一环,蒿叶要选择鲜嫩的蒿叶尖,洗净,用开水焯一下,以去除苦味,然后用冷水冲凉。母亲说,冲走一些深色的蒿汁和绒毛后,做出来的粑粑不会太黑。冲凉晾干后,把蒿叶切碎,做粑粑的蒿子食材就准备好了。腊肉的处理和做元宵馅一样,切成肉丁炒个七八成熟待用。最后就是蒿叶与糯米粉、腊肉丁及少许盐用温水拌和了,蒿叶与糯米粉、腊肉丁的比例应掌握好,蒿叶不易多,三成就够了。一边拌和一边捏成圆形或扁形的粑粑。

蒿子粑粑可炸可蒸可煎可炕,不管哪种做法,都清香酥软,味鲜色美,回味无穷。一般蒿子粑粑不加其它佐料,吃的就是一种特殊的蒿香味,品的就是一种悠长的风味史。

每年三月三,家乡做蒿子粑粑,吃蒿子粑粑已成为一种态度和仪式。母亲说,多吃点,吃了蒿子粑粑就“巴魂”了。祖母说,多吃点,吃了蒿子粑粑不掉“魂”,小时候我听不懂母亲和祖母的话,问为什么?母亲说,小孩子不多嘴,这也是我的母亲说的,是母亲的母亲传下来的。

原来,据传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晚上,阴间热闹非凡,披红挂绿,张灯结彩,着华丽衣裳鬼魂高跷、唱戏、龙灯,好似与人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比一比。的魂魄受不了阴间的诱惑,纷纷去鬼市游玩。有的喝酒听曲,有的观灯看戏,待到雄鸡报晓鬼魂收市时,一些乐而忘返的游魂就被阎王收留在阴间了。因此,农历三月初三人间被称为“鬼节”。

小孩最贪玩,最易失魂落魄。为保平安,每当“鬼节”到来之时,人们纷纷到庙里烧香磕头,祈求神灵保佑。浓烈的香火,直冲莲花座上的观音菩萨,观音掐指一算,知道了人们烧香的原委。一天晚上,观音托梦给一位老奶奶:“我是南海观音菩萨,知道人间有难,特来拯救你们。赠你蒿草一株,用它和面做粑粑吃下可以巴魂,三月初三保管无恙。”老奶奶醒来,发现手里果然拿着一珠青茸茸的蒿草,于是赶紧把观音托梦赠蒿的事告诉乡亲,大家听后忙去地里采摘青蒿,磨面做粑粑吃。说也奇怪,凡是吃了蒿子粑粑的人都平平安安地过了鬼节

传说毕竟是传说,“鬼节”已渐行渐远。但蒿子粑粑永远地流传下来,还是那个味道。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年度作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