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内容
内容

老房子面馆

时间:2017-01-22   作者:夷陵老彭 录入:夷陵老彭  浏览量:861 下载 入选文集

宜昌人对宜昌小面有着特殊的感情,每天“过早”的众多“吃货”中,选择宜昌小面的不在少数。有的甚至在中晚餐、“宵夜”时也离不开小面。宜昌小面正在成为宜昌的饮食文化名片。

宜昌面馆很多,最能代表宜昌小面水平的,当属“老房子面馆”。

“老房子面馆”位于宜昌市中心福绥路29号,三峡风味美食一条街上。说是老房子,绝对不是想象中的深宅大院,其实就是过去简易搭建、砖木结构、石棉瓦屋面的一层矮房子。初看起来,怎么也联想不到这房子里会生产什么特色的美食,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吸引着众多的客人。

“老房子面馆”招牌醒目,招牌的左上方还特别标明“二十年老字号”几个字。一碗小面一个小店就这样在一起坚守了20年。

进入老房子,面积不大,共有三间房,一大一中一小。小间用来煮面,仅能容纳2人操作,中间属半操作半营业,大间是营业间,摆放一些比较简易的座椅。有时客人多了,在人行道上也搭起几张桌子,有的索性站着吃。

陈红星是原宜昌八一钢铁厂的一名下岗女工,与其他5位上了年纪的妇女共同撑起老房子。她们中2个人负责煮面,1个人煎鸡蛋做蛋酒,1人收银,1人跑堂,1人打扫卫生。相对分工又密切配合。似乎她们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

陈红星既当老板,又负责收银。但这里没有收银台,也没有什么小票、牌子之类的凭证,全靠她惊人的记忆和巧妙的安排,俨然一位“支客师”,迎客、收银、报单、指挥传送、送客,整个运转有条有序。只见她斜背一个挎包,手里拿着一把零钱,一边收银,一边口里不断发出短促而准确的指令-----“小少一碗”,“牛肥一碗”,“小少多一碗”,“煎蛋一个”……听起来像是发布什么暗号,只有在老房子经常吃面的人才知道其中的含义。原来,“小少”即小面量少,“牛肥”即牛肉加肥肠面,“小少多”即小面量少辣多,如此等等。你在其他地方见不到这样的场景,只有在这里才能体会小面还有如此多的差异,也只有在这里,即使再多的小面品种和再多吃面的人,坐在桌边等一会儿,称心如意的小面会准确无误地送到你面前。

老房子面馆的专业就是做面,煮面,卖面,这种专一、专注的小店注定了小面的特色和讲究。其实小面的技术含量就是面条+调料,面条就是碱水面,不一定用精白粉压制;调料都是大路货,葱姜蒜、榨菜、芝麻、花生、辣椒等,然而,老房子对最简单的面点在烹饪上却费尽了心思。主要是对原材料的选择,对调料的搭配和熬制,对火候的把握和时间的控制。

端上一碗小面,就好像欣赏一件艺术品。微黄色的面,红色的油,白色的豌豆,绿色的葱花,粉色的泡萝卜丁,藏青色的脱水雪里蕻......五颜六色,层次分明,冲击着你的视觉,伴随热气弥漫的特殊面香味充塞你的嗅觉,马上条件反射震撼你的味觉,吃上一口,果然胃口大开,回味无穷,面条质地软硬适宜,麻辣适中,酸咸适度。似乎从宜昌小面身上看到了宜昌饮食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内核。

来老房子吃面的人过去大多数是原住民,现在有很多新生代,上班族、老人、学生、农民工等都是常客。“老板,下碗小面”,人未到声先到。“好嘞,来哒”,回声简单富有亲和力。吆喝声一波接一波。宜昌人吃面各有各的吃相,对着一碗面,有的慢条斯理,有的吃得山响;有的深藏不露,有的面红耳赤。在这里,无论你是白领还是农民工,无论你是土豪还是屌丝,在一碗小面面前,只有同样的目的。当吃完一碗面,打着饱嗝,才是宜昌人一天新生活的开始。

老房子的小面,与其它地方一样,四元钱一碗。但老房子还有一些“福利”,如大众酌料俱全,油辣子、豌豆、盐菜、泡菜随便加,还有烫白菜自助,耢糟米酒自取,这些都不收钱。这也是老房子生财有道的重要原因。

除宜昌人对老房子情有独钟外,外地人也慕名而来。我的一位北京朋友到宜昌后,听说老房子的宜昌小面很有名气,执意要去吃。尽管辣得嘘嘘声,但他觉得蛮过瘾,硬是把一大碗面吃完了,最后连汤也喝了。

一个城市里的饮食,最能体现这个城市中市民的活法。一碗小面,虽然简单,但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一座老房子面馆,无论是做面的、卖面的、还是吃面的,同样都在这里拥有“获得感”,这就是快意生活,美满人生。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上一篇:堂姐 下一篇:我的朋友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年度作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