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内容
内容

梦幻与宿命

时间:2017-09-02   作者:热雨 录入:热雨  浏览量:652 下载 入选文集

  题记:窥探整个中国大陆与海外文坛,统而言之,文学热潮乃至衰微,皆是宿命使然。

  庄奴先生说:“我这辈子真的没干什么事,到现在还在租房住。”

  异域固然充满诱惑,热雨却对来自家乡的、温暖的梦想,充满期待与向往。那是对童年挥之不去的思念,似乎无所不在,其情可想而知。

  热雨文字间的意向充满朝气,亦充满审美思考与经验。当然,尚有难言的人生感慨。其唯美因素来自于汪曾琪、贾平凹与霍达。都以独特的视角,无疑是一种另类注解。

  诗人笔下美仑美奂的形象,力透纸背,恰是人间缺失的一种存在。带着生命的热量与个性价值。有一种“乡土的诗意表达”,亦有人性的光辉,耐人寻味的是其想象力,简单地说出诗人今昔不同的印象。

  曾几何时,文学成为热雨的全部,关乎其人生前途与际遇,诠释了一种淡泊的文学姿态,不乏文学魅力,其双重诗格显然已兼己其诗品。热雨诗的取向中,依稀透露出某种贵族的精神。

  自骨子里面,热雨还是一个浪漫主义书生,一介文人,倾向未能自然而然的流露,不惜千金散尽。然而,纵观当今诗坛,诗人已沦落为青楼女子,但藉此印证诗坛的衰落,却未免大大低估了诗人的传奇性。

  其实,不少诗人穷其一生,可谓成亦诗人气质,败亦诗人气质。去其偏颇,热雨的价值在于其令人启思,而令热迷惑不解的是当今诗坛许多自封的诗人患上“诗人病”,哀怨、无聊与苍白轮番轰炸,颓废主义已成时尚,令人痛心的是传统文化被糟蹋地不成样子。

  思不出其位。苦得其所,乐在其中。读毕全书,就其心态而言,史铁生式的精神就读正是其所欠缺的。士可杀不可辱。热雨处事不惊,与文化宿将石英、王耀东、商泽军心心相印,惺惺相惜。以细腻的笔触,塑造“高大美”的文化形象,民族传统与西方文化影响,与热雨个人气质的一种“契合”,浸透了诗人的灵魂,永远摆脱不掉的忧郁。至于书中似乎不乏史料支撑,作者穷经皓首,皆忍辱负重所为。

  上世纪八十年代伊始,大陆开始流行港台文学,填充了国内诸多领域的亟待填实的空白。通过对照与反思,大陆每每失之庸俗化。接踵而来的是通俗文学“言情、武侠与侦破”大行其道。可以说,这是文学繁荣的表象,却已浸透了审美阐述与文化透视。亦是一种思想解放的意识形态动因。

  接下来,上世纪九十年代纯文学开始粉墨登场,这不止是一种历史,亦是自身生命中刻骨铭心的体验与记忆,一批大作家如:路遥、陈忠实、余华等写下关于人性思考的煌煌大作。“唯美”一词应运而生,诠释了对历史与未来的单纯想象与憧憬。尚有沈从文、钱钟书、穆旦轮番登台,甚是热闹。

  二十一世纪“非文学”的世纪,文学渐呈式微之势。莫言获诺奖,曹文轩获国际儿童奖,韩寒之流亦热燥一时,不少作品丧失了独立的人格,仍能呈现出一种民族浓郁的潜意识。

  而热雨尚未形成气候,不入流不出名,偶见锋芒与峥嵘,多惊世骇俗之作,文学似乎仅是一种生命流程。以至于以“不事喧嚣”“傲视喧嚣”自居的诗人不得不形诸喧嚣。

  在热雨的诗中我们看到了激情、朴素与幻想,探索着民族精神,真正属于民间的创作品质。一言而蔽之,人文互动犹能发现审美取向下浸透着人格意味。

  一个对美的生命与人性异常敏感的漂泊者的视角,热雨的气质自然应归因基于人格、趣味、学养等秉赋,亦不可忽视其后来熏陶。于是铸就了一段文化乡愁情结,飘然世外。

  《同桌的你》其难得的为体现“中国梦”所作的艺术尝试、技巧元素、审美特质便值得我们正视。

  李鸿然先生在《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中,在对蒙族诗人牛汉、满族诗人巴音博罗、彝族诗人吉狄马加、回族作家张承志等的读解中,均可见出这种灵肉毕现的境界。全书之可贵在于既不乏全面地扫描;亦追求纵深的开掘。虽则缘于体制恢宏,偶有力不从心处,部分章节似流于平面绍介,有失专深;但此类微瑕显然无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准百科全书”之美誉。

  沈从文《边城》延伸至对中国知识分子普遍性的文化境遇的思考,显示了其连通文化独特性与普遍性之才秉。

  九十年代以来,缘于金钱的诱导与迫力,一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观念弥漫文坛。

  意在强调不止是为张承志、扎西达娃、阿来等已成名的作家。就精神审美而言,“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身的审美特性,在美的意义上没有高低之分,也没有先进落后之分”。

  此外,创作的现状亦不容生出审美批评搁置、任其自生自长的乐观。一定意义上,恰是因着审美批评的近乎缺席、批评家与作家心心相印的艺术交流匮乏,致使诗人的创作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而有自生自灭之虞。

  后记:本文尝试由宏观至微观,点评透析文坛百相及其发展与命运,仅为一家之言,请大家校之。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上一篇:请你不要一直迷茫 下一篇:贫困的诗人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年度作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