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内容
内容

阅读古文人

时间:2017-10-01   作者:热雨 录入:热雨  浏览量:718 下载 入选文集

  老子所作的《道德经》蕴涵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的哲学和古希腊哲学共同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也因为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称为“中国哲学之父”。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思想后来为庄子所传承并进一步发展,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魂归赋诗》:宋代姚宽在其《西溪丛语》中记载了唐末广为流传的这样一个故事:一群文人在洞庭湖中泛舟游玩,有人提议以木兰为题作诗。于是众人一边饮酒,一边轮流赋诗。这时,忽然出现一位布衣穷书生,口中吟诗道:“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吟罢即隐身而去。大家都感到惊奇,后来得知,原来是李商隐的鬼魂。而在宋李颀《古今诗话》中记载的又是另外一个版本的故事:一群诗人在长安聚会时,有人朗诵这首诗,大家才发现原来他就是李商隐,而并非上一个故事中的鬼魂出现。

  晏殊(991-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前期著名词人。晏殊早在十四岁时即以神童的身份参加考试,皇上赐进士出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曾出任数职,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提拔后进,如范仲淹、欧阳修等人,都是出自他的门下。晏殊与欧阳修齐名,并称“晏欧”。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特别擅长小令,其词风格含蓄婉丽。他的代表作有《浣溪沙》、《蝶恋花》、《破阵子》、《踏莎行》、《鹊踏枝》等,其中《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更是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晏殊同时也工诗善文,原有诗文二百四十卷,然今存不多,诗文大都风格典雅华丽。

  柳永(约987-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因家中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柳永是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两次落榜,加之生活潦倒,便由着性子写了首满腹牢骚而不知天高地厚的《鹤冲天》,而正是这首《鹤冲天》铸就了他一生的辛酸。《鹤冲天》词中“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句触怒了宋仁宗。直到三年后,柳永再次参加科考,好不容易过了几关,只等皇上亲笔圈点发榜。可当仁宗皇帝看到名册簿上的“柳永”二字时,龙颜大怒,恨恨地抹去了柳永的名字,并在旁批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因此柳永常戏自己是“奉旨填词柳三变”。

  柳永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工词作的词人,在词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在开拓词的题材内容的同时,又制作了大量的新调慢词,将铺叙手法加以发展,使词作更加通俗化、口语化。柳永的词作大多描绘的是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对于羁旅行役之情的描写更是信手拈来。柳永词风清新婉约,细腻独到,如江南二八少女,有“豪苏腻柳”之称。

  柳永现存词作二百多首,所用词调竟有一百五十个之多,并且大部分都是前所未见的新调,对词的解放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柳永作品流传至今的只有《乐章集》一卷。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柳词的代表作有《雨霖铃》、《八声甘州》等,以严肃的态度唱出离别的隐忍和不舍,归思难收,感染力极强。

  周邦彦(1056-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词人。周邦彦年少时期个性比较疏散,狂放不羁,但非常喜欢读书。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称赞新法,被神宗授予太学正之职;徽宗时周邦彦为徽献阁待制,后被提举大晟府(专门管理音乐的机构)。周邦彦一生历任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官职。

  周邦彦诗词文赋,无所不擅。然其诗文今多零落不传,其中《汴都赋》是他的成名之作,全文长七千字,流传至今。他的古体诗《天赐白》、《过羊角哀左伯桃墓》,风骨凛然,绝无绮罗香泽之气。

  周邦彦被时人公认为是“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非常大。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周帮彦词多写男女恋情,咏物怀古,羁旅行役,内容较窄,境界不高。但在艺术创意上堪称为大家,其词善于铺叙,所谓铺叙就是在写景抒情中渗入叙事,营造出另外一种境界,从而形成曲折回环、开阖动荡、抑扬顿挫之势,对柳永、张先的慢词有进一步发展。

  晏几道(1030-1106年),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晏殊第七子,北宋著名词人。晏几道曾历任颖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官职。他平生狂放不羁,自视甚高,文章翰墨,自立规模。凭借《鹧鸪天》一词深得神宗赏识,绝世才华可见一斑。

  晏几道出身高门,不慕权贵,黄庭坚在《小山词序》称他是“人杰”,也说他痴亦绝人:“‘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作一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贳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已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从这四痴中我们足以看出晏几道孤芳自赏、遗世独立的高傲性格。

  姜夔(1155-1221年),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宋代音乐家、词人。姜夔童年即失去双亲,在汉阳的姐姐家度过青少年时期。成年后的姜夔屡试不第,于是奔走四方,过着幕僚清客的生活。姜夔一生布衣平民,只能靠卖字和朋友接济勉强维持生活。尽管如此,姜夔仍然心存忧国忧民之志,全力支持辛弃疾抗击金朝统治者大业。

  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姜夔路过曾经被金兵破坏两次的扬州城,残恒断壁,使他顿时感慨万千,著名的《扬州慢》曲谱和歌词就是出于此时,一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将作者对战争的愤慨无奈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面对同样被金兵蹂躏过的合肥,姜夔又吟出《凄凉犯》的喟叹,满怀悲戚地描绘出“边城一片离索”的荒凉景象。这些词作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一份份真实的史料,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宋词通论》推许姜夔为“南宋唯一的开山大师”。姜夔有《白石道人诗集》一卷,《白石道人歌曲》四卷,《白石道人诗说》一卷等流传于世。

  王冕(1287-1359年),字元章,号竹斋、煮石山农,别号梅花屋主,诸暨枫桥(今属浙江)人,元末杰出的画家、诗人。王冕自幼勤奋好学,白天放牛,每晚借佛殿长明灯夜读,孜孜不倦,终成大家。王冕曾经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然而屡试不中,一气之下,将备考所用的诗文全都焚毁殆尽,永不赴仕。

  张溥(1602-1641年),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张溥自幼刻苦读书,所读书必手抄,抄毕吟诵即烧掉,如此六七遍,四季皆然。因此他的读书室名为“七录斋”,明史上记有他“七录七焚”的佳话。张溥与同乡张采齐名,并称为“娄东二张”。此二人相互砥砺,崇尚气节,一起切磋文理,共同进步,立志改革世风日下的文坛,后二人在苏州创建复社。

  金圣叹(1608-1661年),名采(一说本姓张,名喟),字若采,明朝灭亡后改名为人瑞,字圣叹,吴县(今属江苏)人,清初著名文学家、文学批评家。

  金圣叹幼年时生活条件优越,后因父母早逝而家道中落。金圣叹为人狂放不羁,能诗善文,但不屑仕途,独以读书著述为乐。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金圣叹因哭庙案被杀。

  金圣叹博览群籍,喜欢谈论《易经》,也爱好讲佛,常用佛理阐释儒、道,论文喜附会禅理。他评点的古书非常多,曾把《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并称为“六才子书”,打算逐一批注,但仅完成《水浒》与《西厢记》的批注,其他敞露未完成就已罹难。金圣叹把戏剧、小说提到与诗歌等并重的地位,这在当时难能可贵。

  金圣叹的著作根据族人金昌叙录,有“唱经堂外书”,包括《第五才了了书》、《第六才子书》、《唐才子书》、《必读才子书》、《杜诗解》、《左传释》等;“唱经堂内书”,包括《法华百问》、《法华三味》、《宝镜三味》、《南华经钞》、《通宗易论》、《圣人千案》等;“唱经堂杂篇”,包括《随手通》、《唱经堂诗文全集》。这些作品大多敞露未竣稿,有的只存片断,有的今已全失。其部分作品收入今传《唱经堂才子书汇稿》中。金圣叹擅诗,有《沉吟楼诗选》一卷。

  纳兰性德(1655-1685年),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州正黄旗人,清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是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天资聪颖,读书过目即能成诵,同时还继承了满人的习武传统,精于骑射。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他都有一定造诣。康熙十五年(1676年)纳兰性德进士及第,授予三等侍卫之职,不久就晋升一等,属武官正三品。纳兰性德死时,刚过而立之年,“文人祚薄,哀动天地”,被葬于京西皂荚屯。

  纳兰性德素以词闻名,小令尤其著名。现存纳兰性德词作三百四十余首,词风哀感婉艳,颇有南唐后主李煜遗风;他的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心扉,令人不忍卒读,历来评价颇高。纳兰词初名《侧帽集》,后名《饮水词》,后统称《纳兰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纳兰性德说:“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当时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词》传至国外,朝鲜人称之为“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

  纳兰性德一生著作颇多,除《纳兰词》外,还有《通志堂集》二十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词林正略》;辑有《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陈氏礼记说补正》三十八卷;编选《近词初集》、《全唐诗选》,《名家绝句钞》等书,可见他笔力惊人。

  蒲松龄(1642-1715年),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出生于世代书香的门第之中,叔祖中过进士,做过河北玉田县令,父亲是个秀才,科试落榜后弃儒从商,从此家道开始中落。蒲松龄自幼十分聪慧,从十一岁起便跟父亲一起饱读诗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十九岁就已经才高八斗了。县、府考试他都名列第一,后来院考又列榜首,于是闻名乡里。然而蒲松龄参加科举却屡试不第,直到七十二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所以他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体会颇深。

  蒲松龄穷其毕生精力完成的《聊斋志异》共八卷、四百九十一篇,约四十余万字。其内容多姿多彩,故事大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蒲松龄将其中的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分明和美好理想。《聊斋志异》被后世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聊斋志异》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曾赞扬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蒲松龄“鬼孤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聊斋志异》书稿完成后,蒲松龄因为家庭贫困而无力付梓,直到乾隆十三年(1765年)才得以刊刻行世。

  李汝珍(约1763-1830年),字松石,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清代小说家。李汝珍曾经在河南出任县丞之职,一生大多生活在江苏海州。

  李汝珍少有才华、博览群书,他不但对文学、音韵颇为精通,而且精于围棋。乾隆六十年(1795年),李汝珍曾经在板浦举行公弈,与九位棋友对弈。后李汝珍又辑录当时弈坛名将互相对弈的二百余局棋谱,著成《受子谱》一书,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刊行。同窗许乔林在序言中称赞该书“为弈家最善之本”。

  李汝珍平生的最大成就就是写成了古典文学名著《镜花缘》,这本书是他采拾地方风物、乡土俚语及古迹史乘,“消磨三十多年层层心血”而写成的一部名著。李汝珍写《镜花缘》原拟二百回,结果只完成一百回。《镜花缘》继承了《山海经》中的《海外西经》、《大荒西经》的一些材料,加以作者个人的再创造,是一部结构独特、思想新颖的长篇小说。

  《镜花缘》自出版问世以来备受关注,鲁迅、郑振铎、胡适、林语堂等大家对它都有研究,且评价颇高。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镜花缘》是能“与万宝全书相邻比”的奇书。如今,《镜花缘》已被译成英、俄、德、日等多国文字,国外学者也致力于此书的研究,甚至有些国家的学者还相继来板浦考察此书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

○  蔡琰(173-?),原字昭姬,晋时避司马照讳,改字文姬、陈留圉(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末年文学家蔡邕之女,三国时期著名的女诗人,音乐家。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辨,又妙于韵律。”

○  蔡琰初嫁河东人卫仲道,夫亡后返回娘家。汉末大乱中,蔡琰被掠入南匈奴,十二年间生二子。后来她被曹操用重金赎回,再嫁田都尉董祀。蔡琰的作品据《隋书·经籍志》著录有一卷,载入《后汉书》本传的有《悲愤诗》两篇,一篇是五言体,另一篇是楚辞体。这两篇作品是蔡琰“感伤离乱,追怀悲愤”的产物。其中以五言体的最为著名。该诗长达五百四十字,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由女子创作的五言长篇叙事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清沈德潜曾评论此诗说“段落分明,若断若续,不碎不乱”;“激昂酸楚,读去如惊蓬坐振,沙砾自飞,在东汉人中,力量最大”;“由情真,亦情深也”。楚辞体的《悲愤诗》共有三十八句,题材内容与五言体的大致相同,但情节上有同蔡琰生平不尽吻合之处,故后人怀疑是伪作。

○  相传蔡琰著有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和朱熹《楚席后语》中有记载,同样也是叙述她自身的经历,现一般认为是后人假托之作。

○  管道昇(1262-1319年),字仲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元代著名的女性书画家、词人。管道昇自幼聪慧伶俐,能诗善画,嫁于赵孟頫,被册封为魏国夫人。元仁宗曾经将赵孟頫、管道昇及赵雍书法合装成一卷轴,藏于秘书监,曰:“使后世知我朝有一家夫妇父子皆善书,亦奇事也。”管道昇有一首著名的《我侬词》,据说赵孟頫五十岁时想效仿当时的名士纳妾,又难以开口告诉妻子,妻子管道昇知道后,写下这首《我侬词》:“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而赵孟頫在看过《我侬词》之后,不由得被妻子的情深意切所打动,从此再没有提过纳妾之事。

○  管道昇还曾填《渔父词》数首,劝丈夫归隐田园。其中一首词曰:“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吟风弄月归去休!”延祐五年(1318年),管道昇旧病复发,赵孟頫多次上书请求,才于次年四月被准送夫人南归。五月中旬,途经山东临清时,管道昇病逝于舟中。三年后,赵孟頫也去世。两人合葬于湖州德清(今属浙江)东衡山南麓。

○  顾太清(1799-1876年后),名春,字梅仙,原姓西林觉罗氏,满州镶蓝旗人,清代著名女词人。

○  顾太清是贝勒奕绘的侧福晋,报宗人府为“顾”姓。婚后夫妇志趣相投,伉俪情深,又因奕绘字子章,号太素,为与之匹配,顾太清改为字子春,号太清,自署太清春,、西林春,故以顾太清名世。

○  顾太清出生于香山健锐营,后虽嫁入荣亲王府,但海淀的山水风光一直是她的最爱,嫁夫后曾一度借住于骚子营的将军庙和海淀镇的双桥寺。《清词三百首》中收录了顾太清的《早春怨·春夜》、《醉翁操·题云林》、《江城子》、《烛影摇红》等多首词作。其中《浪淘沙·登香山望昆明湖》、《早春怨·春夜》等对海淀青山绿水的热爱都体现在她的诗词之中。

○  顾太清的词虽没有李清照那样名冠华夏,但她的诗词同样写得委婉悄丽、清纯可爱,曾被人称为“清代的词后”。前人曰:“八旗论词,有‘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之语。”足以看出她在诗词上的卓越成就。

○  顾太清多才多艺,一生笔耕不辍,在晚年还自署“云槎外史”之名,著有小说《红楼梦影》,成为我国小说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说家。其文采见识,不同寻常。她的文学创作涉及诗、词、小说、绘画等多个领域。她作诗词全凭才气,从不摆“唐模宋轨”的架子,倒也潇洒自如,平添一股风流。顾太清著有词集《东海阁集》和诗集《天游阁集》。

○  汪曾祺先生:他60岁当上了作家。他是沈从文最著名的学生。他说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那点偶然却让我们读了之后再难忘记。20年前的516日,作家汪曾祺走了。

○  立夏,在绿荫窗前剥着蚕豆,听着楼下传来的铿铿切菜的声音,会想起汪曾祺笔下故乡的野菜、昆明的吃食,他的食豆饮水斋,他的《肉食者不鄙》或者《鱼我所欲也》——寻常的饮食,却被他写出了让人惊艳的满足感,“西瓜以绳络悬于井中,下午剖食,一刀切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  井淘三遍吃好水,生活的滋味也不是一次淘得清的。汪曾祺的原则是,首先得熟,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清晰明了如在目底;其次得沉淀,除净火气,除净感伤主义;再次呢,是1945年他离开昆明之际,来自他的老师沈从文的一句忠告——“千万不要冷嘲”,要执著。

○  余秋雨:“文脉,是中国文化中最要害的,是我们精气神始祖的东西。”

○  “上次在我在凤凰卫视做节目的时候,深圳有一群中学生说,余老师,我们多么羡慕西安,他们有几千年历史,长安多么厉害,我们深圳才二十年。我说:深圳的同学们,你们口中的李白和西安同学的口中的李白是一样伟大,而且你们可能比西安学生解释得更透彻,所以,这个说地方有文化,那个地方有文化,这是一大误区。有种说法,譬如我们这里边出了两个才子,说这叫人杰地灵,特别有文化,这是完全错了。”

○  “我们辛辛苦苦地寻找过李白的孩子,他的儿子叫李伯清,李伯清有两个女儿,两个女儿可能都不认字,又嫁给了两个不识字的农民,那李白的后代也就在文化上失去了。我们当年纪念唐宪宗,找唐宪宗的后代,他的远房亲戚里面好像有一个人读过中学,这就比较勉强。”

○  “我这个文脉的“文”不完全指文学,是指整个文化。文化的脉要把握住,就是中国人可以堂而皇之的站立在这个世界上不嚣张,但是又不萎缩的,可以一代一代的从孔子、孟子一直活到今天的这样的一个人种的脉。”

○  著名语文教师张丽娟动情地说,“美无处不在,诗无处不在,将诗的美熔铸于语文课堂之上,课堂将变得诗意盎然,学生将变得风流儒雅,这难道不是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吗?”诗亦成了中学生们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某生说:我从项羽的歌声中感受到了一个末路英雄的无奈、无助与悲凉。

○  张老师说:“项羽还‘泣数行下’,我想问泪为谁流?”

○  某生说:为宝马,为美人,为江山。我觉得更是为自己而流。想到曾经叱咤风云的自己如今竟落到这种地步,他不禁泪流满面。

○  张老师:“正如清代吴见思的评价:一腔愤怒,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一曲垓下悲歌,让人感慨唏嘘。”

○  《百家讲坛》中有教授认为,项羽自刎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天之亡我”的天命观,二是耻于起兵,三是忏悔意识,项羽意识到多年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所以不想再打了。

○  张丽娟:《咏项羽》吴郡少年论始皇,拔山扛鼎志昂扬。舟沉巨鹿漳河暖,斗碎鸿门夜月凉。城畔曾经烽火起,江边空有水苍茫。赐头赠马何慷慨,千载独怜楚霸王。

○  某生祈嘉润:少年立志,灭暴秦统诸侯敢为天之骄子;霸王别姬,败垓下陷大泽奈何自刎乌江。

○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这样记载:“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为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赵佶对白茶这样的评述,除了其精通茶道,感悟茶魂,心系茶禅,对茶的品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之外,也给了后人对白茶的匠心、坚守和传承上,激发了无穷无尽的动力与源泉。

○  高唐籍著名作家、诗人韩英珊先生致周庆红老师的信:“《人生文学报》发表过我的《色狼荷》序言,此一部书是已发表出版过的三部长篇小说的合集:是我要写心向往之的那部《女娲河》的练笔之作。《女娲河》是心中构思了数十年的自传性的小说、散文、纪史、记梦、诗赋、大启蒙者曰等融合的子丑寅卯四部千卷书。待我完成一位诗人的诗歌美学散论后,即全力攻克,奋斗到最后一息。”

○  “高唐是我们的家乡,高唐如沿着古黄河及绵驹歌者的文化血脉发展,会结成一个才子们的社团,蔚为高唐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有意地珍藏“文物”,壮大诗画之乡的规模。让文学成为高唐一景。我信你能在高唐成为一景——精神建筑。如果成就我们者乃天意,我愿将一生的全部文化资源献给家乡。”

○  韩英珊:“鲁西高唐是我的生身之地,多年在外,心常系之。每每展开高唐地图欣赏,读地名,会产生许多意象出来。也常想:高唐一隅,自己的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

○  “熟读《水浒传》的人,皆知“高唐州”这一地名。水泊梁山108名将中即有高唐籍的飞侠义盗鼓上蚤。对他做了更为细腻演绎的是李怀仁先生所著的长篇小说《鼓上蚤时迁》(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

○  “‘高唐古黄河文化’这巨大的人文精神富矿都潜藏在高唐的时空里,世代相传的薪火里,骨血中,只是我们还没有自觉深入地研究开发。”

○  “一习成俗,拓展为对当代人生人性的关照和持久不衰的文化潮涌。”

○  后记:古今文脉以一贯之,有古先贤亦有文学前辈如韩英珊先生。故撰文以怀之。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年度作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