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内容
内容

那山、那树

时间:2017-12-06   作者:读网度来 录入:读网度来  浏览量:802 下载 入选文集
    三年前的一天,我领着小学刚毕业的女儿去爬山,不走大路走小路,在小路上长见识。我一边走,一边向她讲解:这种草叫车前草,嫩芽可做野菜食用,长成后是味中药;那个是野菜,它开黄花,种子就是蒲公英;这个叫猫刺,是灌木,生长状态是一丛一丛的,所以学名叫灌木丛……说着走到了一处悬崖前,在悬崖边上,有一棵碗口粗细的树:看见那棵树了吗?那是榆树。常言说“干榆湿柳水白杨”,柳和杨只有在湿润有水的环境下,才能生长,离开水很难成活,尤其是幼苗。不象榆树……我眼睛盯着悬崖上的树和树周围的一切,语言不再流畅了。孩子见我盯着树看,便大声说:这也太干了吧?长在这儿,他靠什么养分生长?没有水,那叶子怎么绿?她也发现了那无星点儿水气的土崖,意识到了眼前这棵树生存环境的严酷。我说:这就是他生命力的与众不同。
    我从上至下看着那棵树:树不算高,却透着苍劲;叶虽不密,也挂满枝头;枝虽不繁,但还算婆娑。苍劲的树干明显扭曲,粗糙的树衣上伤痕累累,有些部位甚至皮开肉绽,彰显出他成长的艰难。树根有些裸露,粗的如蟒蛇,扭动着钻向干崖深处;细的如绳索,若隐若现地攀附在瓦干的土壁之中。粗的和细的根仿佛在竭尽全力供给树成长的养分和抗击狂风暴雨的能量。
    看着树,我的心“咯噔”一下:这棵树是怎么到了这里的?是什么力量使他从一片幼芽战胜一年又一年严冬酷暑的打击,克服一季又一季风雨雪霜的摧残,日复一日长成一棵树的?在这峭崖土壁上,他是靠什么养分让他的叶、枝、躯干成长的?是树的本能。看来本能才是最靠得住的力量。
    从那时起,那棵树就长进了我的脑海。每当因受挫郁闷时,就会告诉自己:想想那棵树吧,在那样的环境下,他尚且能舒展他的绿叶,抽伸他的枝条,茁壮他的躯干,使他以树的姿态傲立悬崖,装点山冈,自己又有什么理由什么资格郁闷不快呢?
    树是无言的,他用自身地成长抗击狂风暴雨的打击;树是高傲的,他用苍劲的躯干蔑视电闪雷鸣的摧残……直到今天,那棵树仍然是我直面现实的精神支点。
    前些天,单位组织去爬山,叫做爬山,其实只是顺着修好的上山公路走上去。一路上,我不由自主地扫视所有能够看到的树:山坳里湿润的沃土中有许多树,桃红梨白,杨柳婀娜,尽显他们的得天独厚。得天独厚的树之中,一棵伟岸挺拔、枝繁叶茂、树冠蔽日的大树分外抢眼,他那蔽日的树冠上厚厚地宛如鹅绒般覆盖着一层黄绿色的果实。经验告诉我,是棵榆树,是我脑海中那棵数的同宗。果实就是俗称的榆钱,成熟后即成树种。他在那片沃土的哺育下,长成了名副其实的参天大树,实实在在的栋梁之材。
    我还看到上山公路的两边,有许多人工栽培的树:间距工整,浇灌适宜,修剪得当。在我看来这些被栽培的树,已经失却了树的真性,一棵棵变的玲珑乖巧,规规矩矩地成了路边的装饰,观赏的玩物。
    不要小觑“栽培”对生物“改造”的能耐。本可成为栋梁的松柏,经过“栽培”,可使其成为玲珑精致的盆景(一把草);原本与草为伍、比邻灌木的兰,经过“栽培”可变的叶肥花艳,姿态万千(花中的贵族),其气韵直逼松竹梅菊……
    栽培源于需要。盖茅屋的不会栽种栋梁,建大厦的也不会培育茅草。绿化上山的路,路边栽些杨槐之流,两三年后,便可绿荫成行,婆娑婀娜了。这就是养路人的智慧。而天然的树是豪迈奔放的,他不会贪恋山坳里湿润的沃土。不管是崇山峻岭还是深沟幽谷,也不管是悬崖峭壁还是无垠的旷野,只要有一丝生机,树的子孙就会乘风前往,义无返顾的在那里扎根落户、生息繁衍。如若不然,我们今天享有的这个世界,怎会这般郁郁葱葱?“森林覆盖率”怎会成为评价一个地区环境生态的权威指标!
    天然的树还是义气满怀、知恩图报的。你给他沃土,他还你栋梁;你给他浇灌,他还你绿荫;你给他栽培,他还你需要。天然的树也是铁面无私、冷峻公正的。如果人们不顾生态,只为一己私欲乱砍滥伐,就会得到报应,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十年前的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那场惊心动魄、令世界震颤的洪涝灾害,事后经专家分析,对森林的破坏,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天然的树更是顽强勇敢的。即使置身于贫瘠、严酷的悬崖峭壁,也会坚定地扎下根去。对他来说,存在就是拼搏,生长必须顽强。只有这样,才会以树的姿态傲立山崖,予山冈以装点,予飞鸟以栖息,予行人以启迪。写于 2008.4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上一篇:心情 下一篇:走进膳香居(二)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年度作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