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内容
内容

打夯

时间:2019-01-22   作者:曾殷 录入:曾殷  浏览量:754 下载

房子是不是牢固,关键看地基。过去农村盖房子,是用打夯的方式处理地基的,所以现在还常常说,要“夯实基础”。

有人要盖房子了,首先要根据墙壁的走向挖好地槽,然后选一个中午或晚上的时间,趁人们都在家,放上一些炮仗。人们一听,噢,有人要打夯了,于是一缕一行,从大街小巷汇集过来。男主人拿着烟,笑呵呵地紧着招呼;女主人把烧好的水抬出来,一溜儿的大碗,晾好。

打夯的夯,有大有小,多是一截子一人多高的木头桩子,腰部镂出把手。小夯要细一些,轻一些,两根把手,自己家里人就能操作;大夯要粗一些,重一些,四根把手,人少了可不行。打大夯时是四人一组,每人伸出一只手,攥住一根把手,齐齐吆喝一声“喂——”,尾音高高地挑起,大夯高高地举起,再吆喝一声“夯”,短促、沉实,声音和着大夯,重重地砸到土里。每隔三五分钟,换一次班。整个工地上回响着男人们粗犷有力的“喂——夯”“喂——夯”的号子声。

打夯一般在一个地方连打三下,打出一个结实的坑儿。之后,随着一声“喂——走!”夯头准确地前移。就这样,密密的小坑整齐地排列着,顺着地槽往前延伸。有人在后面用土把这些小坑填平,等着打第二遍。

打夯,在缺乏文化生活的当年,不亚于一场盛会。两三个木夯在有力的号子声中,此起彼落,其他的人东一群西一簇地围拢在一起,有人对烟借火,互相开着玩笑,有人问候着彼此的近况,交流着种田的心得。热闹,热烈,热火,好像过节。

都说农村人热心厚道,其实,这跟农村千百年来形成的风俗习惯有关系。比如打夯、起屋、红白喜事等等,全靠乡亲们攒忙。如果谁家刁蛮刻薄,仗势欺人,遇事往往没人捧场,显得冷冷清清,尴尬不说,还会成为笑柄。所以家里的长辈,往往拿这些“惨痛”的事例来警示自己的孩子:做人要厚道,助人要热心,帮人要主动。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你帮我敬、友好和睦的良好乡俗。

打夯越打越结实,人情越走越活泛,打夯还是一个联络感情的好机会。张家和李家闹了点矛盾,张家一放炮,李家兄弟随着人群赶到。主人家眼尖,老远看到了,赶紧上前递烟招呼,祝贺的话感谢的话一说,所有的不快烟消云散。大胖和小根为了浇地吵了一架,过后都觉得不值,只是缺少一个和好的契机。打夯的时候,大胖见小根攥住了夯把手,赶紧挤上去,攥住相邻的另一个把手,在“喂——夯,喂——夯”的号子声中,形成了一种无言的默契。若干轮之后,小根见大胖打够了三分钟,招呼着“换班啦换班啦”,抢先把大胖替下来。从头到尾,彼此没说一句话,但双方心里的疙瘩,就这么解开了。

几十年过去了,城乡人们的生活方式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子膨胀了好几倍,房子越盖越多,越来越高,但都是承包出去,再也不用乡亲们攒忙了。偶尔需要打夯,也用机械代替了人力。村里的年轻人,上学的务工的,天南海北地奔走。只有村里的老汉们,隔三差五凑到一起,回忆着当年打夯的旧事:谁谁家刚一放炮,哗的一下来了一疙瘩人;谁谁家放了一筐子炮仗,来的人还掫不起来夯;谁谁家冬天里用冻土疙瘩垫的宅基,打夯没打好,盖好的房子不到一年,就有了裂缝。末了,众老汉感叹:“没了,再也没有打夯的了。”

其实,没了的,只是当年那种打夯的形式。盖房子必须弄好基础,毕竟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理儿。只不过,有人会因为某种原因,选择性地忽视这个理儿。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上一篇:抠“门” 下一篇:自己的生日随笔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年度作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