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内容
内容

乞讨,今时不同往日

时间:2019-03-14   作者:客过德令哈 录入:客过德令哈  浏览量:370 下载

下午五点多,我从地铁出来,走出深大地铁站C出口,走过对面马路,等换乘的巴士。

这时,我看到一对中年人,在地铁口,行乞。

在等待巴士的辰光,闲等,也是等,看看别人怎么行乞的,兴许能学个一招半式,以备不时之需。

 

行乞人,他们的工具、道具、装扮以及表演,包括:

女人的轮椅;

女人头上包着的毛巾;

毛巾把女人的几乎整张脸都包住,让人看起来病得不轻,一点微弱的风吹过,似乎都会把她的生命之烛吹灭;

毛巾已经无法分辨得出本色是什么,分不清是白的还是黄的;

男人看起来精神一点;

剪着一头短发;

头发夹杂着黑的灰的和白的颜色;

男人坐在一张小折叠凳上,手里一把弹拨乐器(可能是土琵琶,经高科技改造,带电声),正弹着红歌或者过气的流行曲;

男人依足奏乐行乞的套路,给土琵琶接上麦克风,接上音箱,大概还接有电池;

这样,男人弹出的乐曲,地铁口周围的人都听得真切;

男人弹的乐曲,并不动听,旋律、节奏、音调有点乱,勉强成曲,但弹拨琴弦的力量很强,一曲《微山湖上》,真有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气势,宣示着一种明显的号召。

 

这时,下班的人潮还未开始涌动,进出地铁口的人不多。

一个中年男经过,给了乞讨者,不知多少钱。

中年男给钱的时候,乞讨男的琴声没有断,乞讨女缩在她的道具轮椅上,也没有动。

我估计中年男大概把钱投放到那个“乞儿兜”里。

两个年轻男,经过,看了几眼乞讨者,没有停下脚步,走了。

从地铁口出来一个鬼仔,细细长长,戴棒球帽,红色帽檐,学生模样,见有人乞讨,从身上摸出一个钢蹦,投在“乞儿兜”里,隔着马路,我听到轻微的一声“哐当”。然后,红帽檐走过马路来,加入到我们等车的队伍。

地铁口,疏疏落落,不时地人来,人往。

来往的,多是附近科技园的年轻高科技从业人员。

在乞讨摊前止步的人,不多。

 

我们这边,巴士还没到。

我继续闲等,继续看人乞讨。

地铁口,出来一学生妹,齐肩的头发,白色圆领衫,牛仔裤,运动鞋,手里拿着手机。

学生妹径直走到乞讨摊前。

出乎我意料之外,她没给钱!

而是用手机扫乞讨摊上的什么东西!

“莫非传说已久的,乞讨也用二维码?”我心里想。

确实,从学生妹的动作上来判断,她肯定在扫二维码。

我心里,不仅为学生妹的高尚举动点赞,

我还为亲眼见证乞讨的智能化而赞叹!

“我的国!多么伟大!AI(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移动支付竟然已经普及到乞讨这个卑微的角落!乞讨者看上去文盲半文盲,更惶论拥有科学素养,竟然也能运用高科技手段于日常的‘工作’中,真的奇迹!”

那个学生妹,显然在对准“乞儿二维码”,一通扫!

不用怀疑,移动支付,即时在她和乞讨者的银行账户中进行。

我相信,随着“乞儿二维码”或者移动支付在乞讨行业的普及,将为乞讨人员和银行柜员节省很多零币点算、搬运、处理、消毒的麻烦,也方便善长人翁随时行善,即时济世。

“乞儿二维码”没有理由不成为乞讨利器!

作者简介:退休教师,酷爱文学 早年,计算机,工学学士; 当过知青,做过工人,恢复高考上大学; 然后, 国企,工程师,高工; 私企; 下海; 上岸,返身入职高职学院,任教,十数年,直至退休。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年度作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