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内容
内容

孝,在于有心

时间:2020-01-13   作者:远山谷 录入:远山谷  浏览量:511 下载

    孝,人之本也。

    孝是在父母和子女关系中,古代中国对子女的行为规范要求。古人认为,孝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孝,在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只是时代发展变迁,孝的形式、具体内容有所不同罢了。

    那么,现时代该怎么尽孝,我以为要纠正几个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等”,“等有钱了,就……”。这种想法,是把尽孝建立在“等有钱了”的设想上。有人说“等有钱了,就换个大房子,把父母接到城里来住,让他们享清福。”也有人说“等有钱了,就带父母一起到欧洲、美国去旅游,让老人走出国门去看看世界”。总之,都是“等有钱了,就……”

“有钱了”,当然好。但如果一直没有钱呢,难道就不尽孝了吗?再说,“等有钱了”,一定有个或长或短的等待过程。如果过程足够短,父母的健康也足够好,孝行才能得以实现。但许多人的父母或年事已高,或病魔缠身,往往等不及的。等你有钱了,父母也许已在天国。“子欲孝而亲不在”这句话,就是前人对自己未能及时尽孝的悔叹。

    老百姓说,行孝这件事不能等,是很有道理的,今天的人们不要重犯这个错误。父母要的是儿女的亲情关怀,而不是锦衣玉食和财富。与其“等有钱了”,再来做那些接父母来城里共住,或陪老人出国旅游的大孝行,还不如眼下就从力所能及的小孝行做起。常打个电话关心问候,常带着孩子回家看看,帮老人做点家务,给父母买件新衣服,带点好吃的,做几餐可口饭菜,或陪父母散散步、聊聊天……做这些事是不需要你有很多钱的,所以不必等。如果你因为总是“等有钱了……”而对父母什么没做,你将会悔恨终身

    二是以为尽孝就是给“钱”。如果老人经济拮据、生活困难,尽赡养之责,给老人钱,让父母有吃有喝,衣食无忧,当然是但以为这样就足够了,认识上就有失偏颇。人是有思想和情感的,老人也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需要。他们不仅需要吃饱穿暖还需要得到心理和精神的慰藉,需要得到子女的关爱和尊重。如果子女让老人缺失了情感的关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是称不上孝的。子游问孝于孔子,孔子说:今天有人以为,能赡养父母就是孝。狗和马不也有人养吗,如果不尊敬父母,与养狗养马有什么不同呢?(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子说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礼记》中说“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可见,让父母有吃有喝,是生存的基本需要,仅此不够,还应该多从精神层面关心老人,他们精神愉快安享晚年,才真正称得上孝。

    要让老人精神愉快,感到快乐和满足,子女们和颜悦色的态度很重要。子夏问孝于孔子时,孔子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要和颜悦色,有个好的态度。(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我理解孔子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孝,既要赡养,让父母无衣食之忧,还要和颜悦色尊敬父母,让他们有着快乐的精神生活。早在孔子那个时代,人们在谈论尽孝时,就如此重视“乐其心”的精神需要,我们今天就更应该重视这个问题了。随着生活的改善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需要子女花钱赡养的老人越来越少,而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会越来越多。为人子女,要更多从心理和精神上关心父母,尤其是那些感觉孤独的空巢老人、单身老人。

    三是“孝而不顺”的问题。现在有不少年轻人,强调自己是“孝而不顺”。他们说的孝,就是给钱赡养。他们说的“不顺”,就是不屑于听老人言,父母说什么都不愿听,不以为然,总觉得父母唠唠叨叨,有一种逆反心理。其实,老人平时对子女唠叨的,无非是“过去的故事”和围绕“生活、健康和成家过日子”两类话题。

    今之父母,大多都经历过粮食统购统销、三年困难时期、文革上山下乡、和内退、下岗自谋职业,他们中不少人都有过没饭吃、没书读、没工作的痛苦煎熬,含辛茹苦养育孩子,从那种艰苦岁月中挺过来,很不容易。许多老人回首那些往事,常常百感交集,情不自已。他们爱讲过往的故事,讲曾经的苦难、奋斗和得失成败,渴望被孩子了解和理解,也是人之常情。这是他们对青春岁月的缅怀,对幸福生活的珍惜,是心中沉淀已久的情感的抒发。许多年轻人并不了解父母辈的奋斗史,也不能体恤父母曾经的艰辛和痛苦,不能理解他们的情感。老人讲过去,年轻人很不屑,一不高兴,就讥讽“又来忆苦思甜了”,并呛声老人是“老古”、“老马列”。当子女的对那个艰苦时代过来的父母,一定要给予了解、理解和体恤,仔细聆听他们过去的故事,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才是对老人最好的尊重和孝顺。

    至于生活、健康、成家过日子一类的话题,当小辈的大多不爱听,总嫌老人啰嗦、多事。由于时代、经历和两代人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的不同,对事物的思考和处理方法自然有些不同。当老的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小的,更不要去干预孩子的生活。孩子们也不必因想法的不同与老人争执、甚至顶撞,搞得老人心里不舒服。父母出发点都是好的。如果讲得对,可借鉴,就照着做去,让老人高兴。纵然有错,当小辈的姑妄先听之,过后再沟通,说服老人。不是原则问题,当儿女的不必事事与老人顶针较劲。孝顺孝顺,顺就是尽孝,就尽量顺老人的意,这是尊亲敬老、孝顺父母应该做到的。

这么说吧,尽孝不在于有钱,而在于有心。无论是古老的24孝,还是新24孝,有几个孝行是要儿女们花很多银子的?没有。新24孝中,讲到带父母出去旅游、办个生日宴会,虽然需要花钱,相信这点钱,现在很多人都花得起。至于为父母拍照、教父母上网,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等孝行,都无需花钱,只需要用心,多一点耐心就可以了。用心了,就会体察父母所思所想,及时发现他们的需要,抚慰他们的情感,解决他们的困难。老人怕的是孤独,他们最需要的是儿女的亲情。一句暖语,一个眼神,一个拥抱,爱的表示可在那温情一瞬,“孝”跟金钱也没有太多的关系。天下父母没有人图儿女金钱回报的,也不愿意孩子自己多花钱。记得当年父亲去世后,我给母亲寄去的钱,她不舍得用,都积赚在那里。当父母的都能体察到年轻人不易,如今孩子们工作、生活压力大,即便对自己有做得不够的地方,大多也是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子女对父母,只要心意到了,有没有钱,有没有时间,并不重要。“孝”的表达在于用心,平时一个问候电话、生日为老人做一碗长寿面、寒冬腊月给老人买一双厚棉鞋或一条围脖、放假带上孩子,买点好吃的看望父母,为老人做餐可口饭菜,涮涮盘子洗洗碗……这些不就是很好的孝顺吗,如果有空再陪父母聊聊天,老人就更高兴了。再赘述两句,年轻人请重视自己的健康,别再酗酒、熬夜、山吃海喝,毁伤自己的身体;别再三十不婚打单身、四十不育丁克一族了,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赶紧恋爱结婚到了生儿育女的年龄就赶紧个可爱的宝宝吧。

    如是,也是孝,且人子之大孝也!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上一篇:有一种害,叫爱 下一篇:世界,怎么啦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年度作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