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内容
内容

最是难忘盆窑沟

时间:2020-04-25   作者:梓耕 录入:梓耕  浏览量:633 下载

千佛寺的茓子,下官营的席,南台村的黄胶泥,这是家乡人们常挂在嘴边上的顺口溜。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由此上溯到百八十年,千佛寺出产茓子(一种用高杆作物的外皮制作的编织的品用来存放粮食)出了不少编茓子的工匠,下官营以盛产苇席(铺在农家土炕上的用苇子制作的编织品)我的家乡则以生产花盆而远近闻名。

在小村西北方向二里远的地方有一条纵深三里的沟----盆窑沟,就是这毫不起眼的弹丸之地,却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泥土----黄胶泥,据我所知附近的其他地方是没有这种泥土的。这种泥土黄色呈颗粒状,一遇到水粘度特强,正是制作花盆,瓦盆的绝佳材料。家乡一代又一代的工匠们用自己的勤劳智慧,把花盆的制作演绎的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工匠们把泥土从东山坡的依山而建的车道运回到窑厂,便开始用足够的水去闷泥,有经验的师傅说这道工序可大意不得,闷好泥后便开始了踹泥,这道工序要用双脚光着脚丫在泥上一脚挨一脚的踩。正午间师傅们光着膀子,高挽着裤腿太阳毒花花的烤着,四鼻子汗流,踩得遍数越多,才让它的粘性发挥的更好,后来的成品才坚固耐用。泥胎做好后就要把泥胎分割,这就要根据制作的器物的大小,合灌,瓦盆,花盆每一个产品都有大小不一造型各异数十个品牌,琳琅满目足以让人应接不暇。把切割好的泥胎由小工从案子上递给师傅,师傅坐在加工的特制的轮子旁(带有轴心的一半在地下地表部分有一个轮盘轮盘上有一个凸起的圆柱体)手脚并用用脚转动木轮,用手把条状的泥胎围在木轮上的圆柱体的周围,用力使转轮高速旋转,再用刮刀沾点水在上面轻轻一抹,粗糙的泥胎马上变得温润可人了,再根据器物的大小造型制作出各种花边,一件成品就大功告成那是十几岁的我真的佩服这些能工巧匠,简直把他们奉若神明,一个个土生土长的农民怎么会有这么高超的艺术。一件件的半成品一拉溜摆放在那里高低有致,整齐有序,那呀简直就是艺术品的长廊,制作好的半成品要放在凉棚下阴干,不可暴晒,阴干一定时间就可以装窑了,那个时候只要是一开窑一点火就真正到了忙时候了,昼夜持续,几班轮换,更重要的是要有水平高的窑匠看火,火候不透颜色不正,火候大了也是不行,历经数天的火烧该到出窑的时候了,老老少少喜笑颜开,远远近近络绎不绝的来购买花盆,很多县里县外的客户慕名而来,着实火了一把。相比其他的村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时代就额外的比十里八村有了不菲的收入,这样的生活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末。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繁荣各种花盆充斥市面,家乡的花盆制作渐渐归于萧条沉寂,老一代的手艺人渐渐老去,年青一代的更是无人问津了。

如今的盆窑沟已经承包给个人,然而当年的窑址,窑址旁的碎砖片瓦尚在,山坡的半人高的荒草似乎在向后人讲述它曾经的往昔和辉煌当年的南台也已经由县地名办改为花盆村数年。

我的花盆村,我的盆窑沟!

作者简介:李向锋男55岁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凤山中学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丰宁满族自治县作家协会会员。数十年勤于笔耕,流连于山光水色,徜徉于文字之间。耕耘心田数亩,三味书屋秉烛。思想的清泉奔腾于笔尖,宣泄在纸端。有百余篇诗歌散文,通讯报道见诸于国家省市级报纸诗刊杂志。自己的练笔以及指导的学生的习作多篇在全国性作文刊物《作文》发表。爱摄影,喜运动。闲暇之余热心于公益事业,倾情于老兵,寒门学子,残障人士,数年来协调社会资源,为特殊群体竭尽绵薄之力。愿以自己的星星之火点燃他人心之灯塔。qq1452731202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年度作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