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内容
内容

“一次性”还要走多远

时间:2021-02-15   作者:老溪 录入:老溪  浏览量:97 下载

我国在实际生产生活中使用“一次性”这个概念,大约也就二十几年的时间。所谓“一次性”,指的是东西用过一次就扔掉。如今市场上一次性的商品很多,开发的领域也很广阔,似乎在向世人宣告:我们已经进入了物资极大丰富的时代。

也许是因为钱多了,条件好了,有些东西来得容易,价钱便宜,用过就换新的。比如圆珠笔碳素笔记号笔之类,我很少看见谁还更换笔芯,笔油用完,就连芯带笔一起扔掉了。有些东西则是本身就是设计成的一次性商品,比如袜子、水杯、饭盒、餐巾、塑料袋、面巾手巾纸、注射器、筷子等等。

在诸多“一次性”商品中,“卫生筷”大概要算使用范围最广,用量最大的了。说起“卫生筷子”,我想起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公共筷子”。那时因为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又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国家很贫困,百姓生活很艰苦,所以很重视节约。再加上医疗条件差,各种疾病泛滥成灾,所以讲究卫生成了当时最受人关注的事。那时单是“除四害”(苍蝇、蚊子、臭虫、老鼠)这项任务就够艰巨的了,从城市到乡村到每家每户都定有“卫生公约”。而“公共筷子”也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诞生的。所谓公共筷子,就是用细绳将一双筷子拴在一起,放在饭桌中央,谁夹菜时就用这双筷子把菜夹到自己跟前的碗里。这种做法主要是在饭店食堂等公共餐饮场所使用,目的是为了防止传染。但不知是效果不佳,还是不方便,还是后来疾病减少了,这种“公共筷子”生存了很短时间就消失了。几十年后代之而起的是“卫生筷子”(一次性筷子),却势头强盛,经久不衰。

我曾到生产卫生筷子的工厂参观过。几间很简陋的大平房,把很粗的杨木或椴木截成一段段,放在水中泡湿了,用机器将木段旋转着削成木片,再用机器将木片勒成木条,切成筷子,放在铁床上烘干,最后是很多工人把筷子一双一双的套上塑料袋,码齐了装进编织袋,卖给饭店。那生产过程的简陋,工人劳动效率的低下,没有必要多说,只是那筷子到了饭店,实现了一回使用价值,接着就被当作垃圾扔掉了。我想的是:那样粗大的树木,经过这样一个流程就变成了垃圾,是不是太可悲了?

我很想知道地球上每年因为做卫生筷子要毁掉多少森林,于是在网上查了一下,看了一些关于卫生筷子的资料,也有提到这类数字的。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统计出来的,是否准确,是否有权威性,但我敢肯定,卫生筷子的浪费决不是个小数目。我引用几条在这里:

“这些木制筷子三分之一的木材来自热带雨林,而雨林一半已被砍掉,砍伐的速度是每分钟四十公顷,近几年可能更快。我们知道雨林的破坏导致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我们面临着威胁,我们全人类要共同拯救我们的地球!”

一棵50年的大树,大概可以制造出10万双筷子,这10万双筷子,也就是天津一天消费量的1/10。每天我们使用后丢弃的筷子,大约相当于1万亩成年森林,再加上出口到倭国的数量,不出10年,大兴安岭的林区就看不到10年以上的成树了。”

一个只有六七张桌子的小面摊儿,每天就得用掉100多双这样的筷子。一个县以l00家小面摊儿计,一天就会‘吃’掉两立方米木材(做筷子的都是好木材,所以实际消耗远远超过此数)。那么一座中等城市呢?一座大城市呢?一个省呢?全国呢?这个账可不能细算,细算起来吓死人。事情还远不止于此。我们每年还要向东邻日本出口‘一次性木筷’数千万箱。”

从不同的角度计算的这类数字还很多,不需要引用得太多。其实也没有必要说出一个我们一年因为卫生筷子要毁掉多少森林的具体数字,因为人们对环保方面的具体数字的感觉已经麻木了。不是吗?全球气温上升了多少,每年有多少土地沙化,不可再生资源还有多少可以利用,数字之大和之小都是很可怕的,可是人们依然我行我素,似乎那都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

世界上以使用筷子吃饭为传统的三个主要国家是中国、日本和韩国。日本每年要用掉300亿双卫生筷,但是日本从没为此砍伐过本土的一棵树木;韩国为了保护森林,不用卫生筷,而使用并不得劲的不锈钢筷子。近几年,日本还在研究回收卫生筷用来造纸的事情。只有中国在毫无节制地使用卫生筷,在大手大脚地挥霍森林。而且还要把每年出口多少卫生筷子当作经济的繁荣点来炫耀。我们难道不该思考一下吗?

是的,出口卫生筷子换来了一点外汇,生产和销售卫生筷子也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使用起来也很方便,也许还有卫生意义,而且这项产业也解决了一些人的就业问题。但是往远一点看,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难道我们不能想一点别的办法解决就业吗?

而且,使用卫生筷子就真的卫生了吗?我也从网上查了一些资料,有的是对卫生筷的介绍,有的是记者的采访,有的是消费者自己的体会,因为文字较长,我就不引用原文了,归纳几点在这里:

——就预防疾病传播的作用来说,单凭卫生筷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还不如对筷子、碗碟勺子等餐具进行严格消毒的效果好;

——卫生筷在生产过程中要经过硫磺熏染和双氧水漂白(不是消毒),本身就是隐性杀手;

——有些地方的卫生筷在运输过程中并不是包装好的,而是裸着的,运输途中难免受污染,(据说和老鼠苍蝇接触,在潮湿的环境中长时间存放,和其他物品一起堆放都是很平常的事);

——筷子在卖给饭店之前进行的包装也很随便。据记者发现,某地有很多卫生筷包装点,包装人员没有健康证,未包装的筷子就放在装过水果的箱子里,或堆放在地上;

——包装筷子之前和之后,并没有消毒过程。在听到记者询问时,得到的回答是:“要我们消毒,还买这种筷子干什么?”

——有位食客在一家饭店看到,包装卫生筷的塑料袋皱皱巴巴,还有污点,显然是用过多次的。而吃饭的人都愿意在装卫生筷的盒子里扒拉过来扒拉过去地挑拣。

也不用举得太多,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我觉得人们迷信卫生筷就像迷信饮水机一样,有点自欺欺人的味道。试想,饮水机长年不洗刷清理,恐怕没有农家用的外面挂满黑灰里面挂满水锈的烧水壶干净吧。

卫生筷也有人叫做是方便筷。但是,如果我们想一想它的卫生隐患,想一想它对森林的破坏,我们还能迷恋那一点点的方便吗?

在一些档次较高的饭店里,用的卫生筷子也许没有卫生隐患,也是很高档的,甚至比我家里用的竹筷子还要好,但也是用了一次就扔掉了。我在这样的饭店吃过饭,看到把这样的筷子用一次就扔掉,心里真的是隐隐作痛。

而且使用卫生筷的结果不仅仅是破坏了森林,浪费了资源,还有一个弊端是污染。现在我们已经受到了垃圾的困扰,而卫生筷又增加了多少垃圾?这还只是卫生筷子,还有许多别的一次性消费用品呀。

而且使用一次性消费用品还不仅仅是浪费了资源,增加了污染,还让人们忘记了节俭的传统美德和生活习惯。才过了几天温饱的日子,人们就好像一下子阔得不得了。衣服破了,扔掉;东西坏了,扔掉。人们已经不屑于再做修补和修理这两件事。不可再生资源的日趋枯竭,可再生资源的质量退化,生存区域的缩小,气候的异常,环境的恶劣,怪病的增多,让我不得不问一声:“一次性”消费,你到底还要走多远?还能走多远?

如果不放心饭店的筷子,可以使用“私用筷子”,即在到饭店吃饭时自己带一双筷子,(现在确实有人在这样做);如果为了方便卫生,非要使用卫生筷子,可不可以用别的材料来代替木材呢?哈尔滨一家餐具有限公司研制的绿色环保植物纤维餐具就很值得推广。

我记忆中总也忘不了儿时女孩子跳皮筋时唱的歌谣:雷锋是个好青年,一双袜子穿九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我曾怀疑这事的真实性。袜子穿九年也许能做到,但新着三年怎么可能呢?不过我理解歌谣的意义,是赞美雷锋的节约精神。还有“一顿省一口,一年省几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这些口号,现在想来,觉得既凄惨又亲切。谁有兴趣不妨算个账:九年时间,我们要扔掉多少双一次性袜子?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上一篇:无丐之城 下一篇:防疫巡查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年度作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