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内容
内容

稻殇

时间:2021-05-27   作者:夏雨天 录入:夏雨天  浏览量:109 下载

——怀念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上世纪,随着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向世界发出“谁来养活中国人” 的疑问。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标相继完成超级稻亩产,袁隆平团队一次次刷新世界纪录,是对这一世纪问题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答案。

  5月22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不幸逝世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神州在地沉浸在一种沉重的悲痛之中,很多人自发地用各种方式悼念袁老。

  丹心一片寄廒仓,先生宏愿盈天下,而今而后不缺粮。作为从农村长大的我来说,更能感受到杂交水稻带来的好处。记的小时候,一到放农忙假时间,就要跟父母到那田间地头收割水稻。在我的记忆里,刚开始时几年,父亲使用的是普通稻种,就是上一年收割时留下来的优质稻谷作为下一年的稻种。这样的稻种既耗稻谷,产量也非常的低,我家七口人,母亲为了能够保持一家人一年都有粮食吃,都是煮稀饭配地瓜,很难能够吃到干饭,肚子很容易饿。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家乡的供销社引进了一个新品种“杂优”稻种给农民播种,产量也提高了许多,达到了亩产1000斤左右,从此每天都能够填饱肚子,而且到了第二年收割新稻子时还能够剩余一家人三个月的口粮。后来,我才从书本中了解到,这个水稻新品种“杂优”是出自袁隆平之手。再后来,有关于袁隆平的报道多了起来,就在两年前有个报道,看到袁隆平院士曾创作过一首歌词《我有一个梦》:“风吹起稻浪,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成垛,谷子迎着阳光哗啵作响,水田泛出一片橙黄。”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梦想,多么美丽壮观的图画啊!

  温饱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必须保持足够的粮食,只有粮仓满,心才不慌呀!也许现在有人说,我们现在吃的是进口泰国、越南等国家的优质大米,又香又好吃,杂交水稻又不怎么好吃,干吗花那么大力气发展杂交水稻呢?没错,现在是和平年代,可以靠进口大米,但是世界是多变的世界。经历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都知道吃饭是个首要问题。肚子吃饱了,就是最幸福的了。粮食不安全,再遇上战争或遇到自然灾害,一些国家在粮食上卡脖子,不出口给你,远的不说,就这次新冠疫情影响,东南亚一些大米出口国一说要禁止出口后,国内大米就立马是涨价。象我们这么一个人口大国,吃饭是民生最大的问题,如果把这个问题寄托在别人身上,那我们何以谈经济发展,别人要你生就生,要你死就死。只有我们掌握了杂交水稻高产的技术,就不怕,一遇到问题可以马上组织生产,再也就不会像旧社会那样闹饥荒,逃荒要饭、吃糖咽菜。这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必须想到的问题。

  袁隆平是一位从城市走向田野,又从田间走出来的,“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科学家。袁隆平的人生追梦历程中,充满了酸辣苦甜。是什么支持他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呢?袁隆平说:“为了大家不再饿肚子,我心甘情愿吃这个苦。” 在那个困难时期,搞科研的困难可想而知,袁隆平从1964年5月迈开双腿,奔向莽莽绿海选株开始,历经8年磨难的“过五关”(提高雄性不育率关、三系配套关、育性稳定关、杂交优势关、繁殖制种关),到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并组织了优势鉴定。1975年获大面积制种成功,为次年大面积推广作好了种子准备,使该项研究成果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不能现在吃饱了就忘记过去,忘乎所以,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抛在脑后。袁隆平就是在不断地给中国人民填满米粮仓的科学家!民有食,国无荒。

感念袁隆平院士奉献毕生心血,使中华亿万同胞不再受饥饿之苦。袁老的离开,是我国杂交水稻科学技术的损失,但您老虽离开烟火尘世,却活在世人心间!

  袁老永垂不朽!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上一篇:帮忙 下一篇:爱无止境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年度作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