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内容
内容

论《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 (一)

时间:2018-09-03   作者:如心 录入:如心  浏览量:2052 下载 入选文集

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之后的代表作,是一部反映十九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

作品中,作家彻底否定了沙皇制度,同上流社会决裂。但在否定反动暴力的同时,托尔斯泰也否定了革命暴力,他深刻地批判了沙皇专制制度,又反对用暴力推翻它。如何调和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成为了托尔斯泰苦苦思索的问题。最终,他从《圣经》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以“博爱”和“个人道德的自我完善”为基础的改良主义。他主张仁爱,把“勿以暴力抗恶”这种思想贯穿在整个作品当中。他认为暴力反抗无法消除罪恶,只有宽恕人,爱一切人,包括爱敌人,才能建立起一个“地上的天国”。同时,作家还期望贵族能够放弃土地,放弃剥削,依靠自己的劳动来达到社会阶级的调和。

这种以“不以暴力抗恶”“博爱思想”和“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为核心的思想,形成了人们常说的托尔斯泰主义。这种消极的思想,和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宣扬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量。

作为托尔斯泰主义表现形式之一,不以暴力抗恶渗透了《复活》中的整个篇章,体现了托尔斯泰反动暴力的妥协性和阶级局限性。作品中,托尔斯泰透过玛丝洛娃的遭遇,透过赫留朵夫的所见、所闻、所感和所说,否定了沙皇的法庭、法律和整个国家机器。但在否定反动暴力的同时,他又否定了革命暴力,反对用暴力推翻它,极力主张阶级调和,不以暴力抗恶。列宁曾深刻地指出:“这位强烈的抗议者、愤怒的揭发者和伟大的批评家,同时也在自己的作品里暴露了他不理解产生俄国所面临的危机的原因和摆脱这个危机的方法……反对农奴制的和警察的国家的斗争,反对君主制度的斗争,在他那里竟变成了对政治的否定,形成了对“邪恶不抵抗”的学说,结果完全避开了1905-1907年的群众革命斗争。”而“像托尔斯泰那样不抵抗邪恶”,正“是第一次革命运动失败的极重要的原因”,是“托尔斯泰主义”的重要形式。

托尔斯泰认为:人应以爱的原则生活,应以适合自己心灵并且含有不反抗与不参与暴力的原则的爱的原则生活。那么,不仅一百来人无法征服一百万人,而且,几百万人也无法征服一个人。不要反抗恶行,也不要参与作恶,不要参与行政的、司法的、税收的,尤其是军队的专制!——那么,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任何人能够征服你的!简言之,托尔斯泰宣扬的是“不以暴力抗恶”的消极观点,他把改造社会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宗教,寄托于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博爱,把这当成拯救社会的救世妙方。难怪鲁迅先生说他“只同情贫民而不主张阶级斗争”,这是小说中落后的一面。

小说《复活》主要通过农民出身的革命者纳巴托夫表达了作者改良主义的主张:“革命不应该改变人民的基本生活方式,不应该摧毁这座他所热爱的美丽、坚固、宏伟的古老大厦,只要把里面的房间重新分配一下就行了”。但事实是,聂赫留朵夫所亲睹、接触的统治阶级中的大部分人——包括急于同情妇幽会的庭长、无耻的好色的副检察官,枢密官沃尔夫、退休大臣察尔斯基等,都是那么的不可救药,他们不可能背叛自己的阶级。单凭聂赫留朵夫等少数的“忏悔”的贵族放弃特权,改变个人的生活方式,还土地给农民等改良做法,是无法改变残酷的社会现实的。聂赫留朵夫虽然痛感社会的不公,但他始终找不到解决社会问题的道路,最后还是从福音书中找到答案,原来就是基督对彼得说的那段话:要永远饶恕一切人,要无数次地饶恕人,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无罪的人,可以惩罚或者纠正别人。换句话来说,就是主张仁爱,反对暴力抵抗。这个观点,在《登山训众》的戒律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如:

第四条戒律  就是人不仅不可以眼还眼,而且当有人打你的右脸时,边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要宽恕别人对你的欺侮,温顺地加以忍受。不论人家求你什么,都不可拒绝。

第五条戒律  就是人不仅不可恨仇敌,打仇敌,而且要爱仇敌,为仇敌效劳。

在托尔斯泰眼里,暴力反抗是残酷的,也是无济于事的,只有“普遍的爱”和“道德的完善”,才能调和阶级间的尖锐矛盾,人间才会建立起天堂,人们才能获得至高无上的幸福。像托尔斯泰的这种“不以暴力抗恶”的观点,无疑是消极的、落后的,我们在阅读、欣赏《复活》这部名著时,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加以鉴别,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上一篇:雨天 下一篇:生活其实也不难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年度作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