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内容
内容

新形势下的教与学

时间:2019-12-31   作者:英亦66 录入:英亦66 文集:抒汇录 浏览量:154 下载

一、分清知识的主体和知识的载体    

课标是知识的限定者,课本是知识的承载者,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另外,教师还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以及学生习惯的塑造者。课标规定了每个学科各个学段的教学内容和具体要求,这些知识是我们教学的主题。课本是课标要求的具体体现,它借助一定的形式,通过具体的内容和题目来呈现这些知识,这些内容和题目只是知识的载体。

如何提升课堂效率?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分清主次、讲有侧重。正确认识主体和载体是把我教学重点的关键,分不清主体和载体我们的教学会把讲课变为讲题、把练习变为做题,教学失去了针对性,甚至会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只有分清主体和载体,才能增强我们教学才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学生练习的指向性;才能搞清楚每节课要完成哪些知识点的教学、要教会学生什么方法,培养哪些能力,包括培养哪些习惯

二、区别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不少老师发出慨叹,“过去教的学生平均数能考到八九十分,现在的学生不行了,考及格的都不错了!”这是为什么呢?使学生不比以前了吗?其实不然。过去考试侧重于考知识,知识是有限的、是死的;而现在的考试更注重于能力测试,考题的灵活度大,发散性强,学生不具备相应的能力是无法取得好成绩的。从这一角度讲,考得差不是学生不行了,而是我们老师的意识落后了,没能跟上社会的发展。

你能教给学生知识,也可以教会学生方法,但是你永远教不会学生能力,也教不会学生技巧。你可以教会他一个字,告诉学生这个字有几笔、先写哪一笔、后写那一笔,甚至包括书写适应注意的事项;但是你说得再好,不经过学生反复的练习、对比,学生也写不好这个字。要把一个字写好需要学生自己不断临摹、练习、总结、提升。技能是在不断的练习中逐步形成的。技巧是在反复的运用中总结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你可以把技巧讲给学生听,但没经过学生反复的练习,学生是记不住的,即使记住了也不会用。俗话说“熟能生巧”,经过反复练习,只有通过自己运用总结才能形成技巧。

有的老师嫌弃学生学得慢,试图把自己知道的东西都“灌输”给学生,当然也包括自己从教几十年总结出来的解题技巧。但是讲了多少遍学生还是没有掌握,老师还责怪学生笨。教不是万能的,不经过学生的实际训练,靠记是掌握不了技能和技巧的。因此教学必须注意方法和方式,该讲的要讲、该学的要学、该练的要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多给学生提供机会,只有多让学生多参与、多练习,学生才能掌握技能和技巧,才能取得好成绩。

三、重视知识之本提升教学效率

无论什么学科,知识都是有限的,方法也是有限的,但是练习题是无限的。找出主题,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用精炼的课堂传授丰富的知识,用简单的知识讲出重要方法,用通俗的事例渗透深奥的道理,用针对性的题目训练培养出学生的无限能力。

课堂教学要力求“简单、根本、开放”,“简单”是指运用的载体要简单、授课过程简单。也就是要用最简单的题目传输知识和方法,建立起思维模式和解答模式。“根本”是指去掉知识的外衣(载体)、抓住事物的本质(主题),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开放”是指选用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形式要有开放性。运用开放式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打开学生的思路,运用开放式的教学为学生创造锻炼机会、训炼出学生的能力。这就要求老师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清晰的目标,因为多数学生都是被动学习,缺乏目的性,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布置什么作业学生写什么。只有老师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作业的随意性,才能避免资源浪费,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

四、注重习惯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正常的人与人的智商没有多大差距,一个人成绩的优劣不在于个人智商的高低,其成绩主要取决于他的思维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包括自主学习的习惯,课前预习的习惯,课上听讲、作笔记、不懂就问、合作探究、演练展示等习惯,还有及时认真的完成作业的习惯,改错纠错和课后反思的习惯。思维习惯是学生处理问题惯用思维方式。一般学生的思维习惯是稳定不变的,会用一种模式应对所有问题。教师必须告诫学生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不可取,一定要学会变通,因为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我们把这种思维习惯和模式,我们称之为学科思维。生活习惯主要是指学生作息习惯、礼仪习惯,科学的作息可以提升学习效率,尊重师长、团结同学、互帮互助形成的良好的群体关系,可以为学生营造舒心的学习环境。

在没有更好的措施之前,凭借教师的强势卡学生,也能考得第一,但成绩不一定高。一旦学生具备了学科思维模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不仅可以考得第一,还可以考得高分,无论题目是难还是易都可以拿到高分。良好的习惯成就优异的学习成绩。

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离不开老师帮助,离不开教师的培养与督促。一方面老师要讲给学生、用好的习惯来规范学生,另一方面还需要督促学生、强制学生。因为人都有惰性,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痛苦的蜕变过程,肯定离不了老师的鼓励、监督和强制。

五、抓住关键阶段促成转变

小升初是个学生成长的转折点。小学和初中的知识量、课容量、教学方式以及知识的属性都有明显的差异。小学的科目少、内容简单,多为记忆性知识,死记硬背完全可以取得好成绩;而初中的学科增多、课容量增大,知识的逻辑性增强,需要理解、分析、推理、判断等,单靠死记硬背是无法获得好成绩的。因此进入初中后,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必须有相应的转变。

初一为学生习惯养成期,初二为学生的知识丰富和期方法形成期,初三为学生知识综合期和技能提高期。初一第一学期知识容量小,本学期的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方法的转变。因此,在这一学期要放慢教学要速度,注重学生各种习惯培养。一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日后的教学就变得轻松了,一旦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科思维,学习成绩也会突飞猛进。培养学生习惯是一件以逸待劳的事情。好多老师不重视初期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养成,日后必然是问题百出,费劲不小效果甚微,成绩很难提高。初二的知识量猛增,课容量也明显提高,逻辑性也加强了。如果前面的的习惯没养成,初二很难学好。因此初二往往是学生的分水岭,拥有好方法、好习惯,掌握了学科思维的学生成绩会越来越好,进入良性循环成为优等生;而没有养成好习惯的学生成绩会逐步下滑,进入恶性循环成为学困生。初三是学生知识综合和技能提升的关键时期,要做到各科知识自成体系又要融会贯通,解决纷乱复杂的实际问题,能够从纷杂的事物当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从而设计方案完善解决。

六、开发学科思维落实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升学生素养是本次课改的主题,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离开了核心素养也就失去了我们研究的意义。

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具有统一性、连续性,又具有学科性和发展性的阶段性。核心素养在不同学科表现为不同的学科素养,在不同阶段又有着不同的任务,从初中阶段来看,各科教学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培养学科思维、建立学科模式和运用的过程。下面分学科探讨学科思维和学科素养。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年度作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