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内容
内容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

时间:2018-03-08   作者:夷陵老彭 录入:夷陵老彭  浏览量:1820 下载 入选文集

    我的故乡曾家湾过年有一个特别温暖的习俗,叫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意思是说,腊月三十的火要红红旺旺,正月十五的灯要热热闹闹。这样,新的一年,一切美好的心愿都能如遂,带来吉祥、幸福、平安、发财。

    腊月三十的年味最浓,一年的收成,一切珍馐美味都要展现。这天,整个曾家湾炊烟袅绕,雾幛朦胧。空气中弥漫各种过年的香甜味道,这种味道让人舒服,沁人骨髓。这香甜味道的制造者是当家的女人们,看,张妈的米豆腐,李妈的鱼肉糕,王妈的打拔糖,赵妈的甜醪糟,孙妈的糯汤圆,周妈的大元宵……都是多么诱人。

    各家有各家的忙年,但无论是家道富有,还是相对贫寒,都少不了煮猪头、煨蹄膀、蒸扣肉,这已成为家乡年的一种传承、一种象征。

    三十的火是从煮猪头开始的。天空朦朦亮,母亲第一个起床了,她知道这一天的事情很多。第一件事是把猪头架上火。煮猪头是在土灶台上用大锅大灶煮的,烧的柴禾也是栎柴,古语说,除了栎柴无好火嘛。猪头是腊月间杀年猪时留下的,一个猪尾巴也栓在一起,叫做有头有尾,善始善终。猪头经过腌制和烟熏后,一直挂在火垄屋上,平时是不能吃的,专门为腊月三十而备。当洗掉灰尘和烟迹,金黄色的腊猪头就下锅了。

    灶火旺旺,滚水从猪头间发出“咕咚咕咚”的响声,猪头肉的香气就升腾起来,其实煮猪头是不需要放任何佐料的,原来腌制时放过盐、橙子皮、桂皮、花椒等,加上纯正的黑土猪优质猪肉,一煮就香。开始用大火煮,然后用文火熬,经过2--3小时,就要起锅拆猪头肉了。拆猪头,是我们孩子们最欢呼雀跃的时刻,我们围在一起,看着热气腾腾的猪头肉,闻着诱人的肉香,巴不得直接用手抓。这时母亲带着满脸的微笑一边拆猪头,一边拉拆一小块肉,给我们直接吃。原来母亲是从猪脑壳缝里拆下来的肉,后来知道了叫核桃肉。还有一个煮熟的猪尾巴,也是我们的专有享受,母亲说,吃了猪尾巴不流鼻涕。猪头肉拆完后,我们会把猪牙巴骨拿来当手枪玩,也因此而疯狂一阵子。猪头肉可以做很多菜,什么顺风(猪耳)、拱嘴(猪嘴)、钻头(猪舌)都可以上正席。除了团年,正月间招待客人就是一道主菜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核桃肉和猪尾巴,好吃的不能言表,油油的、咸咸的、香香的,当享受那种有筋斗、有扯劲、满手满嘴的油光时,我想这就是年。以至于后来我们常在乡下找猪头肉吃,有时也专门在过年时买一个猪头熏制。目的就是想找回童年的感觉。

    土灶台都是双灶,另一个灶是用来抬格子做蒸菜的,同样也需要架柴添猛火。家乡抬格子很少,也就两种情况,除婚丧嫁娶过事外,就是腊月三十用了。扣肉和粉蒸肉是过年必须准备的大菜。扣肉用新鲜带皮五花肉(或者腊肉)和盐菜是最佳搭配,先把五花肉切成稍厚实的肉块,再用佐料拌和,整齐地垂直排放在土蒸碗下面,然后上面放用青菜自制的盐菜,这样即可上格子蒸了。蒸熟后上桌时把土蒸碗翻过来倒到盘子里,上面再撒点绿葱,一道碗形的扣肉就做成了,这种盐菜垫在下面,整齐的红肉盖在上面,给人一种爽心悦目之感。一个扣字,把我们游子的思乡之情与家乡的味道紧紧拴扣在一起。

    煨蹄膀是在火垄上煨的。煨和炖不一样,当然,味道就有差异了。火垄的火是熄不得的,主要靠头天用灰壅火。这壅火的功夫往往是父亲的事。同样腊月三十父亲起得早,起火,架火,烧开水。煨蹄膀的容器是沙罐,沙罐是一个黑色、表面粗糙、敲起来能发出钢音的土罐,它不同于一般的陶器、瓷器,有点像紫砂烧制的。蹄膀是腊猪蹄,用文火慢慢煨,经过数小时后,其味道极具独有。

    腊月三十最讲究内容和形式的,是团年饭。其实团年饭不再是美食美味,她已成为一种仪式,家的温暖,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已成为一种呈现,一年的辛勤和收获,红红火火,年年有余;已成为一种期许,祈求新年风调雨顺,家富安康。

    最能体现腊月三十的火概念的,是一家人围着火垄守岁。燃烧的火叫年火。一般团年饭要从中午吃到黄昏,待洗洗刷刷收拾完毕,就是一家人一天之间的第二次围聚了。火垄就是围聚的中心,火垄的火就是一种图腾。越大越好,越旺越好。用什么来承担年火的燃料,父亲总是把最大的一个树兜子留下来,因为火既要旺又要一夜熄不得。有道是,三十一个大兜子,来年一个大猪子。

    大火熊熊,即使大雪纷飞,也烤得流汗。这时,小孩子们脱个精光,大人们为他们大洗特洗了,洗掉一年的晦气和污垢。然后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蹾上妈妈纳的千层底布鞋,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

    大人们喝的罐罐茶,总是浓浓的、酽酽的,加上团年饭的高度白酒反应,显得兴奋。这时,长辈们会说,大家辛苦了,儿子儿媳辛苦了,孙子孙女听话了,学习进步了。晚辈们也会对爷爷婆婆,爸爸妈妈说些好听的话,一家人彼此之间心里舒服极了,其乐融融。一年的烦恼,辛酸,纠结,都随着年的过去而灰飞烟灭。当然,长辈们给小的晚辈们发红包是少不了的。

    那时,还没有电视,更没有春晚。父亲借着酒劲还会唱唱打硪歌,父亲唱道:吆也儿嚯呀----嚯里嚯嚯也-----把那石磙哎抬起来,哎嗨哎嗨哟哟,个个力气大如牛啦,哎嗨哎哟嚯哟——父亲是工地上打硪的领唱者,他的打硪歌一唱出,把我们也仿佛带到了黑湾水库的工地上。

    祖母也没有丝毫睡意,她会讲几个故事,说几个童谣,打几个哑谜子。她讲的故事,我记不全了,都是一些鬼神的故事,野人嘎嘎什么的,听了害怕。有一首童谣记忆犹新:三岁的伢儿会推磨,推的面面细不过,做的粑粑甜不过,隔壁婆婆来点火,一吃吃了十三个,半夜起来摸茶喝,桌子角板凳角,磅了婆婆的后脑壳,请木匠兜脑壳,请道士抬上坡,好吃的婆婆去了活(死去)。祖母的谜语也富有生活气息,有打动物的:一把刀,满湖漂,有眼睛,无眉毛(鱼)。有打植物的:青布面子,白布里子,一串扣子,扣下底子(竹子)。有打劳动生产的:上面也是岩,下面也是岩,半岩里飞出雪花来(推磨)。

    年火就在一家老少的守岁中燃烧着,盘游着,升腾着,一直到新年的钟声。但树兜子还有一半,火还是那么旺。

如果说三十的火是一家人的年火,那么十五的灯体现的是一种闹,是社火。

红灯笼是正月十五的主打元素。这天,人们抓住年的尾巴,家家户户挂上用蔑片做的用窗户纸加红染料糊成的灯笼,挂在大门外。讲究的人家还挂成一排。大瓦房泥巴墙挂上红灯笼,使年味更加浓郁。

彩莲船、舞龙灯、虾子灯、鲤鱼灯、一闪一闪的蚌壳精一年一度出现在村广场上。只见彩莲船中间坐着一位“新姑娘”,随着急切的锣鼓家业声声,这时,一个满脸涂着油彩的“非男非女”,右手一根撑杆,左手一把芭蕉扇粉墨登场来,边唱边聊新娘子:

彩莲船啊,哟哟,两头翘啊,呀嚯嗨。妹坐中间,呀儿哟,哥哥牵哪,划着。庆丰年啊,呀嚯嗨,盛世农村哪,呀儿哟。

几乎所有的村民都会去看热闹,农村也就成了欢乐的海洋。

舞狮子往往把社火推向高潮,因为那是力量的表现,民间艺术的精粹。杨老的舞狮子班子相传于清道光年间,可以玩八张方桌搭一张翻天云(最后一张桌子翻置四脚朝云),九张方桌是逐级往上码的,每一张桌子的四个脚没有任何绑缚,仅用火纸作垫,以防打滑。那高度就有上十米,人在上面稍有闪失,后果不堪设想。只见那两个玩狮子的人上下自如,爬上翻天云时,人们都鸦雀无声,屏住呼吸,当他们四个脚和桌子的四个脚对接在一起,还挪动脚步,抬脚向四方敬礼,观看的人们才醒来,报以热烈的掌声。

彩莲船、舞狮子也会为一家一户送恭喜。一路走一路敲起锣鼓家业,当到了我家门口时,父亲就燃放了早已准备的鞭炮,霹雳啪啦,霹雳啪啦响个不停,狮子踏着鞭炮舞起来,向大门点头作揖,恭喜发财。锣鼓阵阵,歌唱声声,彩莲船就在稻场上划起来,来回打转,撑篙的人扯起喉咙:彭家的屋脊(哟哟),两头翘啊(呀嚯嗨),一头富贵(呀儿哟),一头勤劳(划着)。种粮米贵(哟哟),种菜菜俏(呀嚯嗨),越有饭吃(呀儿哟),越有酒淘啊(划着)。母亲一高兴,就送了一条大公鸡香烟。

吃毛裹团子,用蜡树枝叶燃烧赶毛狗也是正月十五的习俗。赶毛狗就是赶狐狸,现在毛狗没有了,赶毛狗已不复存在。毛裹团子还能吃到,但吃来吃去,总吃不回故乡的味道了。

正月十五过后,年就算过完了。家乡的人们又投向了田野,为下一年的更红旺的火和更热闹的灯准备着,劳动着。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年度作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