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内容
内容

留住城乡的根

时间:2015-11-21   作者:田剑 录入:田剑  浏览量:128 下载 入选文集

随着农耕时代的渐渐逝去,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城镇化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一些城乡尤其是古城镇经年历久,多已破败,重修无力;有的在匆忙中开发旅游;有的借新农村建设之名,被“推倒重建”;有的废弃、择地另建……总之,在城乡发展中,似乎对历史失去了敬畏之情,冰冷的钢筋水泥取代了小桥流水。相同的建筑风格和发展模式,城市外观与内涵同质化,使人不知身在何方。假如这样的发展模式不改变,也许若干年后,家乡只是一个空洞的地理符号,再难唤起只有长辈们才有的乡愁。

而那些带有家乡印记的自然风光和民俗建筑,哪怕只是一座外墙斑驳的小屋,一条铺满青石板的小巷,都远比随处可见的城市高楼和宽阔的街道更让人记忆深刻。

最近看了一份资料,具有500多年历史的朝鲜开城内有条民俗街,高大的银杏树掩映下,街道两旁全是朝鲜民族风格的民居。这是一条“活着”的民俗街,因为并非仅用来展示历史,而是每一栋房屋都是正在使用中的普通民宅。窗明几净,街道整洁,生活其中的人们在续写着新的开城生活。骄阳下,孩童们在街边快乐地嬉戏,阿妈妮手拎着裙袄抬脚迈出家门,上班的人们从街上步履匆匆地经过,正是这些平凡的人们,在谱写着古都开城的新故事。

民俗街不远处还为游客专门修建了民俗旅馆,一栋栋民族式建筑风格的小院落形成了一个精致的村落,小桥流水,古色古香,可以近距离获得民俗生活体验。民俗街与民俗馆相伴相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体验区。如果说开城的古建筑区是一卷“凝固”的历史,民俗文化体验区则是一部“流动”的历史。置身其间,飞檐斗拱,青瓦大梁,仿佛时空穿梭。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历史的车轮从不曾停下脚步,而建筑则是城市历史的见证。在开城,正是从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中,我们读懂了一座城市的记忆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积淀。

凡去过美国一些小城镇的人,都能发现一道亮丽的风景:高高大大的旧谷仓历经风雨依然矗立,且保护得完好如初。据说,为了让这些旧谷仓真正成为都市生活的一部分,不少地方在保留其外观旧貌的同时,利用内部的空间,改变它的用途和功能,以焕发其在现代生活中的新的活力。比如,将内部改造成演出娱乐场所,设置相应的舞台和坐椅;改造成美术创作和画廊的一部分;改为读书报告交流场地等等。老谷仓由此得以延续,并发挥出“让历史和现代交融,让象征和实用相汇”的特殊效用。类似旧谷仓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很多,例如,水塔、码头、冶炼炉、烟囱、铁轨等,它们大部分尚未被确定为文物或历史建筑等,但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教、审美价值。留住它们,就可以保留城市记忆,成为城市发展的见证。要知道,这些建筑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城市文化历史、文化记忆。一个城市的文化记忆,是在特定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条件下形成的,如何才能留住工业文明的脚印呢?有位哲人说过这样一番颇耐人寻味的话:要积极倡导多元文化的共生与融合,努力把文化的基因融入城市的变革中,通过有机的融合将丰富的文化遗产转化为时尚资源和文化产品,并通过现代都市的媒体传播和产业营销手段,将其整合进当代城市文化发展体系之中,使其成为新的城市文化符号,在新的环境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无论是一座城市,还是一个小镇,如何发展改造,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大问题。作为城镇的享受者和管理者,自应有文化自觉和历史担当,独具慧眼,独辟蹊径,重视老建筑、历史建筑的再利用,赋予其可持续的新用途,使老建筑旧貌换新颜,融入现代都市生活之中,为城镇和市民带来最大的效益。

过去的十年是中国城乡建设大步前进的十年,也是天翻地覆的十年。但由于旧城改造、城镇现代化、农村建房热等原因,城乡的古建筑被拆除的为数不少。

尽管好多人或是怀着对童年的回忆,或是留恋那古建之美,为保护和抢救老建筑积极奔走、呼吁,但仍然不能阻挡一些古建筑被拆除的命运。面对城镇化对老房子的侵蚀,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引起政府、社会的关注,但结果却并不乐观。只能尽其所能,记录老街区、老建筑及其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创造草根的建筑档案,进而引起身边人对老建筑乃至历史与文化的关注。

即便这些老房子最终难以逃脱被摧残的命运,至少他们这里还有保存的档案供后人了解。

有的房子在规划日期前拆了,有的房子被房主突然拆掉。里面有些房子属于保护规划内的建筑,甚至是文物保护单位。

受城镇规划影响而被迫拆迁的建筑不在少数,而曾经它们的“地盘”如今或是成了繁华的商业街,或是成了高层住宅小区。现存古建筑的处境同样并不乐观,破坏式的改造、年久失修,看起来岌岌可危。

处理好古建筑与城镇化的矛盾是我们每一个社会人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古建筑保护这条道路上,需要民间保护团队,同样需要媒体的呼声,更需要的是城市规划的前瞻性和历史性。

    高密度的CBD可以有,低密度的大宅院、老洋房也可以有;百米宽的大道可以有,只容一人通过的阡陌小巷也可以有。一个好的城镇应当是多元化的,试图用任何一种模式消灭旧有的城镇痕迹,都是愚昧而徒劳的。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上一篇:静坐 下一篇:致自己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年度作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