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内容
内容

“错误”未必不精彩

时间:2016-04-02   作者:沈周霄 录入:沈周霄 文集:步入丛林 浏览量:488 下载 入选文集

“错误”未必不精彩

                   ——也谈语文课堂中学生的“错误”答案

 

摘要:在高考指挥棒下,原本人文性极强的语文课也显得“理科化”。在不少老师的语文课堂中呈现出不允许学生犯错、以标准答案规范学生思想的现象。本文希望通过对该现象的思考,提供一些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语文课堂    错误    对策

 

一、不必苛责学生的答案

有位老师上《项链》,为让学生深入认识玛蒂尔德这个形象,他设计了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玛蒂尔德的看法”这一环节,课堂上有学生认为玛蒂尔德很可怜值得同情,这一看法似乎和传统的认为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看法有出入,这位老师急于纠正学生的看法,打断了学生的发言把自己从教参上看来的正确看法向学生反复解释,结果老师和学生都很尴尬,好好的一堂课,也因此变得如一潭死水,了无生趣。

    语文课堂“数理”化,思想情感规范化,这样的现象在语文课堂上并不少见:学生对老师的提问正思索,老师以为学生不会,就急于请其他同学来回答;某学生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也许看法较为偏激,老师就咄咄逼人去规范学生的思想。《优质提问教学法》提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知识的传授’,学生从老师那儿学习知识。在传统课堂上,知识是静态的、无生命的,以及独立于学习者的。”久而久之,这种语文课堂也就因此成了老师“传经布道”的一言堂,成了学生“聆听”教诲的精神囚室!

 

二、让课堂“错”出精彩

语文课堂出现这样的怪现象,和部分语老师的“诸葛亮”情节有关。该情节表现为:一是自命不凡、二是事必躬亲。有些语老师自负才华加得教参在手不能容许课堂上出现不同意见;有些语老师过度教条太过谨小慎微就怕学生做错就怕学生的回答与“标准答案”不同,于是就手把手地教学生。这样的课堂,学生得不到锻炼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怎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那么当学生在课堂上出“错”时,作为教师应如何面对,如何才能做到“让课堂错出精彩”呢?

首先,从心理上,老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缓解急于纠正学生错误的心理,认识到课堂上学生回答出错的正常性合理性,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提问需要答案,但过度强调规则、规范答案,也就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一堂语文课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要完成,但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完成。

其次,从方法上,作为一名的老师,还应该学会睿智处理课堂突发情况,当学生犯错时应学会因势利导。判断错误容易,将错就错把错让其成为启迪智慧的教学契机才是智慧。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尝试:

1.教师问难法。当学生发言出现知识性错误时,这种手段显得尤为必要,教师不必急着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通过一次次巧妙的问难,给学生铺路搭桥,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深刻的印象。如在讲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绿,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主要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时,有学生说是夸张。我并未急着指出他认识上的不足,而让他说说为何持此观点,他举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之例说此景不可能完全看见和杜诗意境相同。此时,我借机问他“‘千秋雪和千里冰封’是不是一回事,千秋雪的‘秋’字如何理解”。该生思考了一会说好像“‘千秋雪和千里冰封’不是一回事,意境上有不同,但又说不出所以然。这时,我没有急于求成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该生坐下再慢慢考虑,接着集体提问学生成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秋”字做何解释,那名刚坐下的学生此时竟然举手发言,站起来纠正了自己的错误,说千秋雪其实应为千年积雪,万里船其实应是来自万里之外东吴的船,这几句诗中“千”“万”两个字是有点夸张,但就整首诗而言最突出的艺术手法不是夸张而是动静结合。经过老师的几次问难,学生的错误得到了纠正,脑海中自然对正确的答案有了深刻的认识。

2.学生争辩法。孔子和柏拉图分别是中西方最著名的教育家,在他们所教授的学生中人才辈出,这和他们民主自由的课堂气氛密切相关。《子路曾皙冉有侍坐》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当课堂出现不同见解时孔子是如何开明引导的,又是如何在引导时向学生暗示了自己的价值取向。《柏拉图文集》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柏拉图和学生一起花园漫步,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智慧的方式,才能培养出智者;民主的氛围,才能树立起独立的人格。有一次我和学生一起欣赏冯骥才先生的《苦夏》,有学生不明白为何同样是听维瓦尔第的《四季》中《夏》这一章,作者听后有一种悲壮之感,听出了苦涩与艰辛,而作者的朋友却从中听出了夏的繁盛和华美。这时,有位同学在下面插嘴说,因为他们听的版本不同。学生们听了这位同学的错误发言后,都哈哈大笑。我没有当即批评这位插嘴的同学,而是借着学生的这股求知热情,当即决定让他们说说最喜欢听的歌曲及感受。学生们对此很感兴趣,课堂讨论积极,学生情绪饱满,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因为个人的经历不同,所以能引发自己共鸣让自己感动的歌曲也不同,所以喜欢的歌曲也不尽相同;而正因为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所以即使是同一首歌,不同经历的人听后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人生体验越不同差距越大。这看似随意的课堂讨论,其实很好地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读懂了文章。不同的老师所营造的课堂是不同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尊重学生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挖掘学生独特的内心体验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

3.自圆其说法。语文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学科,更是培养情感陶冶情操的学科。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其不像自然学科那样,在很多问题上具有标准的答案,对学生答案的评价更多的不是正不正确而是合不合理。所以,当有些问题属于个人见解的不同,无所谓对错时,语文老师不能因为自己不同意而认为学生答错,盲目武断地否定了学生回答中的合理成分。评价学生的回答,主要看学生能否自圆其说,只要学生的观点合情合理,说得有根有据,就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说开头所提的那位上《项链》的老师的例子。其实,对于“玛蒂尔德”的认识,本身就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说玛蒂尔德爱慕虚荣我们应当引以为戒可以,说玛蒂尔德值得同情也未尝不可,只不过彼此考虑问题的角度或层次不同,不存在绝对的对错。那位学生站在人情的角度,觉得玛蒂尔德因为家境贫寒所以想追求美好的生活有一点爱慕虚荣之心是可以理解的,认为玛蒂尔德为了信守承诺用数十年的辛苦去偿还一串假项链值得同情,这有什么错?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老师应当尊重学生,肯定学生。即使有时学生的观点失之偏颇,也应当耐心地引导。

一堂课,不应只有知识的传授,而应有教学的点拨;一堂课,不应只有目标的达成,更应有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融。而错误,常常是点亮真理的火石、开启智慧的契机。

“让课堂错出精彩”,并不是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犯错,更不是提倡老师在课堂上出错,而是一种尊重教与学规律的态度,一种适当的教学策略,一种积极的教学姿态。懂得“将错就错”因势利导的老师,是尊重学生的老师,他的课堂也会是精彩纷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薛法根.错误的价值[J].江苏教育,2003,(4).

2.Jackie  Acree  WalshBeth Dankert Sattes.《优质提问教学法》.中国轻工业出版业2009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年度作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