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内容
内容

那些年,电影的美好记忆

时间:2017-03-17   作者:心如 录入:心如  浏览量:659 下载 入选文集

    七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初期的农村,那个时期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匮乏,我们这一群小孩子一年到头最欢乐的时候就数过大年了,其次就是看电影了。

    我记得当时我们村集体化在公社里算是领头羊,每年年底分红,一个工分一块钱呢!本村的姑娘不愿嫁出去,外村的姑娘争着往我们村嫁,所以村里的男孩子那时基本都是香饽饽,不愁娶不到媳妇。但对于我们这般孩子来说,这不是主要的,我们更关心的是我们村一个月放映六场电影呢,条件不好的村里一年也没有一场电影可看。那个时候,我们这些大山里的孩子,一年难得进一次县城,更不用说到什么大城市了。电影成了我们 了解外面世界的直接途径之一。总是一场电影刚看完,就迫不及待盼望着下一场电影的来临。我记得当年我二伯在大队办公室做会记兼广播员,每次见面我都会追着他问:“二伯伯,哪天演电影?”我二伯总是笑吟吟地回答:“快了,快了。”

    等到 真要放电影了,下午的时候,村里的高音喇叭开始通知:“社员们注意了,今天晚上有电影。”每到这时候,全村沸腾起来,大家都在猜想会放映什么电影。我们不管放什么,反正放什么都喜欢看。傍晚下学的时候,我们会成群结队去大队场里去看,看放电影的来了没有,如果他们来了的话,会早早地把白色的幕布挂上,把放映机放在场地中间。于是我们一路小跑着回家,边跑边大声喊:“今晚有电影!”一进门,气喘吁吁地把书包往炕上一扔,冲着妈妈喊:“妈,饭好了没?吃完饭好看电影。”其实,每到这个时候,妈妈的饭已经做的差不多了,于是妈妈一边忙活着,一边笑骂着:“看把你们猴急的!”

    等到热气腾腾的饭端到桌子上时,我们兄弟姐妹一边大口吃着,一边猜想放什么片子,爸爸妈妈说戏剧片,情窦初开的哥哥姐姐说爱情片,小哥哥和我说战斗片或者谍战片,喜剧片更好哦!吃完饭,碗筷一推,小孩子们是最早欢呼雀跃拿上小板凳坐到大队露天场地上等候,大人们赶紧利落收拾碗筷随后赶到,基本上是全家总动员。附近村里的人们听到消息也会不顾一天的劳累,骑自行车来我们村看电影, 间或有几个做小生意的,早早地来到场子的后面,提着个马灯,炒熟的瓜子落花生,一毛钱可以买满满一大口袋。无论春夏秋冬,总是这么热闹!等到电影放映开,全场鸦雀无声。散场的时候,满场子都是此起彼伏的父母呼唤自家孩子回家的声音,“大毛二毛--”“蛋子哎-”“三子哎-”。冬天的时候,大队会派人在场子中间烧个大火炉,供人们取暖,但场子大,人太多,一场电影看下来,心里虽然暖呼呼,但脚会冻得麻木没有知觉,就是这样,回家的路上人们还是一边用手哈着气一边意兴未犹谈论着影片的内容。而我们这般小孩子沉浸在剧情里会心潮澎湃好多天呢!

    我们从课本里知道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事情,远没有从电影中了解的更形象更生动。《红岩》、《闪闪的红星》、《地道战》、《敌后武工队》、《李向阳》等等影片,让我们仿佛看到八年抗战英雄的一部又一部血泪史,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辛催人泪下。影片中人物形象至今铭刻在心,江姐英雄就义时脖子上围着一条红围巾,鲜艳夺目!“小小竹排江中游……”等歌曲至今唱起来无比亲切。《牛郎织女》之类的电影,让我们感受神话的魅力和穿透力。

    再后来,《少林寺》电影风靡全国,让我们这般孩子第一次见识了什么是中国功夫,同时李连杰也在我们心目中成为武林英雄,对李连杰的崇拜 那是五体投地!《少林寺》之后陆陆续续又有一些《少林小子》、《少林弟子》等等影片,过饱了眼福的愣头小子有多少怀揣着去少林学功夫的美梦!《小花》、《归心似箭》、《冰山上的来客》、《庐山恋》等等影片中,一些演员的面孔使我们渐渐熟悉,刘晓庆、陈红、斯琴高娃、张瑜等等,他们成为我们心中的偶像,我们开始从电影画报等杂志搜集他们的最新动态。有的同学不知从哪里弄来一些电影胶片,大家都会视若珍宝。课余时间学会了好多电影插曲,比如《妹妹找哥泪花流》、《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绒花》、《雁南飞》等等。

    八十年代中期和末期,随着电视的普及,电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我记得上高中那会儿,和同学去了一次剧院看电影,那也是我人生第一次迈进剧院,里面宽敞而又舒适。一场电影下来,竟然索然无味!似乎找不到当初看电影的激情了。

    直到前些日子,在文化艺术中心看到里面展示着电影放映机时,心情依然无比激动。

    作者:魏月娥,,1968年生,山西省孝义市人,高中毕业,曾经从事过多年乡村学校教育工作。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年度作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