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内容
内容

义利荣辱共一船(人物传记)

时间:2016-06-24   作者:剀月 录入:剀月  浏览量:985 下载 入选文集

    人生有很多无奈。

    办学从军五十年,义利荣辱共一船。妙手斫轮抗强虏,戴罪反省不怨天。这首“七言“,算是概述了谭祝华先生的跌宕人生。

    他是抗日战争时期授衔的”国军”少将,黄埔军校二期生。

    一、凤岭山水揽胜

    1897年,他出生在攸县凤岭乡柏树下凤塔村。这里是山冲中之山冲。从柏树下再往山里走去,一条窄窄的石块小径沿着一条六七米宽的小河流,弯弯曲曲、高高低低地伸向五里外的凤塔村落。这五里石径之间,名叫“三湾里“。远远望去青纱叠帐,近看树木郁郁葱葱。

    河流左旁,一座石青山形似一头大象伸下长鼻在河中吸水,与之相对的河流右旁,另一座石青山酷似一个巨大的狮子头,张嘴笑对狮鼻!

    在中国历史神秘文化中,这种“形似”属“象形风水”,那狮象组合即称“狮象把门”。“ 登穴观明堂,入山观水口“。这里又是水口。风水家将“狮象把门”称之为”捍门之山“。又,狮子脑坐落河中,拦住来水外流之势,河水到此便缓转回旋,呈依恋不舍之状,故因石为贵的狮子脑就又兼称”罗星“。 唐代杨救贫《撼龙经》云:”捍门之外有罗星,便作公侯山水断。”

    至三湾尽处,展现风塔一片村落,  但见彩云舒卷,翠鸟嘤嘤,山环水抱,清风徐徐,水面宁谧,浮光耀金。村庄朝山天子山,案山五马回朝、二龙枪珠,青龙、白虎左右护山。常让人赞说,“好地方!”

    被北宋博士彭天益赞颂并上奏宋徽宗的“凤岭”,便横亘在这村庄的背后,是为坐山。其实那凤岭似凤非凤、似簑非簑、似扇非扇、似伞非伞。故又有人道:“五方杂处,玉石杂糅是也,缺憾矣!”

    这曾引来不少风水先生为之争长论短、参详论证。 

    其实所谓好风水出高人之说,不过是某地空气质量超好,环境最宜人居罢了,否则反之。绝无那么玄乎!

    上面说远了,下面言归正传。因为无论其从教还是从军或是在老家,人们都唤其为“先生”,故为方便行文,以下我也称他为“先生”。

    二、  学文、办学、习武

    先生家教甚严,其父谭笠渔(我祖父),学富五车。曾首任攸县劝学所(教育科)所长。先生幼承父教,“子曰诗云”、“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深受传统道德与理想教育。家教渊源,故祖父后代均无骄奢狡黠的劣性。稍长,先生考入岳云高中,则学习文、史、数、理、化、音、体、美等所谓西学。学业倶优,尤长文史。1916年,又考入湖南第一师范,与伟人同校(毛泽东主席1913年至1918年在该校)。1919年以优异成绩在该校毕业。婉拒了别人赴洋求学的邀请,信奉教育救国。故1920年回攸县,于西城成功创办攸县平平高小。

    其 时年仅22岁!他少年老成,为校董事长,并自任校长。

    在简陋的办公室,校长任命贺兰芳、余长荣、刘邵昆分别任教学主管、训导主任、后勤处长。大家都深感责任重大,立志办出当时最前卫的学校。除开设一般西学课程外,还另设英语、时事课。决心加强体育训练,改变国家武力不振的可忧现状。

    先生常当众演讲。由于常练气沉丹田,逆腹式体呼吸,中气充沛,不需声嘶力竭,话语从声腔自然地流出。长沙腔韵味,字正音圆,声飘全场。

    在学生及家长大会上,他说:“平平高小,从校长到教师都是曾外出求学,接受了新思想的年轻人,眼见祖国积贫积弱,饱受世界列强欺凌,因而义愤填膺,忧国忧民,要教育振国!在下办校,不为赚钱发财,只想培养英才!愿阁下早日成龙成凤,为国效力!“ 

    先生的语言抑扬顿挫,激情澎湃,发自肺腑,令听着动容!而且, 这样的办学理念,学校当然振兴。老师、学生、家长都喜欢这位英俊帅气又才华横溢的年轻校长!

    正在 平平高小日呈旺盛之气时,先生作出了 一个让一般人绝对意想不到的决定,父母都阻挡不了,谁也扭转不了!

    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政权分崩离析,外强虎视眈眈,国内形势激励他投身革命中心广州,追随“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孙中山先生;激励他放弃自己的学校与美满的家庭,弃母弃父、弃妻儿子女。去“打倒列强、除军阀”(时“国民革命军歌”)!

平平高小,让他人生辉煌。 放弃自己用心血与汗水苦心浇灌起来的学校,这是一个多么艰难而痛苦的抉择!但他竟然毫不动摇。“振兴祖国,办校不如习武从军!”,他认定了!

    1924年,先生 与平平高小同事刘正、刘绍昆等人坐了一段车,步行了好长时间才到达广州。

广州就是广州,第一次国共合作,人们意气风发,“国民革命歌”的歌声此起彼伏。

举目瞧瞧,一所军校堂皇的大门,左右两侧贴着“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此门”的对联,中间横幅:“尽忠报国”!

    先生喊道:“好对联!”心说:“我还真不是为升官发财来的!”

    一位身材高挑的女军人笑盈盈地递过几份“报名表”,几位才知这儿不是黄埔军校本址,而是“第二军官学校”,“罢了!只要能学好军事本领,行吧!”几位吼道。

    大家顺利地通过地了入学笔试,先生笔走龙蛇,一气呵成,挥就一篇《吾人何以投军》的文章,精妙绝伦;一手毛笔行楷清朗飘逸!那女孩军人竖起拇指,“哇!字如其人哈!”

    女孩姓王,是个文书。仔细一看,王女孩给人一种纯洁朴素的感觉,月亮似的圆脸,尖下巴,一双会说话似的眼睛显得更是柔美。她告诉大家,“这儿有个好校长,名叫陈嘉佑,湖南湘阴人,早年立志推翻帝制,曾加入黄兴组织的华兴会,在日本东京士官学校毕业。之后,参加了辛亥革命。现兼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他治军治校都极严,要求部下与学生都要有‘血性’、‘有刚强精神’!”

    王文书神色飞扬,继续说:“校长文武双全,虽军务繁忙但总抽空来校,有时亲自上示范课,主持考核、竞赛。他的身法极快,枪法极快又准,指那打那,弹不虚发!”说着,眼睛定在先生脸上,弄得他脸红耳赤。但王文书并无顾忌,伸手捞着先生的手说:“咱们都是为振兴中华而来,咱们就是朋友!”先生顿觉一线温热的电流在迅速地输入脉管,又迅速地融入心身。

    对陈嘉佑的介绍,王文书还有一个重要之点没说,即陈嘉佑是个亲共人士,他们间常特邀毛泽东先生来校演讲,聘请了周恩来、叶剑英等共产党人来校兼课。这所军校师生,许多加入了共产党,这王文书也是中共党员,他们在同学中宣扬共产党的理念,并公开发展共产党员,先生当然耳濡目染。

    军官学校的军事教育课程分步、炮、工、辎、宪五科。先生入了步科,穿上军装,越发英姿勃勃。步科学习战术、兵器、地形、行军、交通等等内容。

    文化政治教育课程是三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史、社会主义等等内容。

先生文化功底深厚,故政治教育课程无须费劲也常获第一,于是他多把时间放在军事技能的训练上面。日复一日,上课时间之外,常常自己加倍练习,尤其是短枪射击练习。他知道:必须依靠大量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才能本能快速地完成射击动作,精准的快枪手是子弹喂出来的!

    果真如王文书所说,校长亲自主持手枪射击竞赛!并亲自“扮演”“敌方”,持枪挺立在决赛选手的对面。

    “2008号,出列!”“2”是表示“军校第二期”,2008,是先生的学号。他进入了决赛。

炙烈的太阳烘烤着靶场,他的眼睛被汗水模糊了。

    在对面“敌方“出枪挺腕的那一刹那间,“当”的一声,先生左手快速地抄起地上的一块铁板挡住了飞来的子弹,然后就地翻滚——右手反转——挺腕——侧身速射!“叭!”命中靶心!

这一连串的动作在几秒钟之内完成,快如闪电!尤为难得的是在“敌方”挺腕“与”速射“之间的仅仅零点几秒的时差之内,参赛者必须避开或挡住”敌方“射来的飞弹,这需要超常的速度与灵活!否则不死即伤!

    “好!好!“全场响起欢呼声!然而王文书“哎呀“一声惊叫,向先生疾奔而去!原来是拿铁板的左手指尖被子弹击中,鲜血淋漓!

    “没事,碎片化破的,皮外伤!“先生说。这样的成绩虽然不能得满分,但已非常不错!他那手指伤,王文书亲手替他做了精心包扎。先生被叫进校长办公室,陈校长晾开双臂搭在靠椅上,一边说话,一边翘起手掌,手指朝向天花板,一按一点的。一只脚搭上书桌。眉毛扬起,眯缝着眼睛笑着,问道:“作为中华子孙,你的志向是什么?”

    “啪”的一声立正,紧跟着一个标准的军礼,“作为中华子孙,学生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生虽然有些惶惑,即惊讶又兴奋,但他的回答流利而简洁。校长一惊!放下那只脚,怀拢双臂,双手按桌,“向谁学习?”

    “学南宋岳飞、文天祥,宁死尽忠报国;学汉代马伏波,为抗外敌,不惜马革裹尸;学霍去病,驰骋疆场,还我中国清平!“快速回答完毕,直视校长。校长点点头,“你小子是文武双料子哈!有我在,包你实现抱负!”又说:“我知道我们学校有不少共产党员,你加入了吗?”

    “是想加入,有思想准备!”

    “奥!可以,但再等一会吧!告诉你,我也亲共,但我也等一会,怎样?”先生对眼前的陈校长一直心怀敬仰,当即微微点头说:“听校长的!”于是先生虽与多名共产党员是挚友,却一直在等陈校长的话。

    1915年2月,黄埔军校与第二军官学校学生组成学生军参加东征讨伐陈炯明的战斗。先生与黄埔一期生攸县人丁德隆、刘稍能等穿梭于枪林弹雨之中,曾命悬一线,差点饮弹身亡。那次战斗,他是以参谋身份参加的。学生军以少胜多,击溃了叛军,其残部被滇桂联军以逸待劳收拾干净了。东征之战被苏联顾问引为著名战例。1916年,先生又随学生军参加了北伐战争。

    “中山北伐义旗兴,弃校从戎志士风。慈能主兵师艺谙,几回故老说平平。”(<赠兄长别平平高小投军>),这首诗是他二弟当年写给先生的,诗中表达了先生从军多年之后还常常怀恋平平高小的意蕴!然其中的“师”却应是指军校的陈嘉佑校长。

    三、抗日有功无名

    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携手抗日救国!先生与军校同学、攸县同乡洪宗杨奉命组建杭嘉湖游击队(另名是“杭嘉湖特别行动队”,兼顾反特肃奸)。兵员从正规军转过来。配设清一色的正规军装备,全副武装。洪宗杨任少将司令,先生任少将参谋长。队伍开赴浙北。

    在淞沪会战接近尾声之时,日军把战火烧到了浙江。杭州、嘉兴、湖州一带,日军飞机狂轰滥炸,禽兽般的士兵大规模的烧杀奸抢,城市陷入毁灭性的灾难。但日军也遭受了国共两党游击队的沉重打击!

    黄河 决堤之后,黄浪滚滚,遍地汹涌,生灵涂炭!泥沙淤积,河道堵塞,扰乱了纵横交错的河流水系。

    1938年,总部认为先生善用脑子打仗,决定杭嘉湖游击队由先生担任一把手。洪宗杨调往别的战区担任某部司令。在这块地方,他们与别的抗日武装时而汇聚时而分散,在河湖港汊,芦苇丛中,与疯狂成性的日军展开你来我往的拉锯战!

    下面的三个小故事,是我听堂伯谭超人讲的,抗战时,他任“国军”少校,那时与先生常有书信来往。他后来随程潜、陈明仁起义。解放后,曾任攸县柏市中学教师。

     第一个故事:九里港之战。

     1938年的一天中午,  天气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浮着腾腾烟气,芦苇丛中,一大片一大片鲜嫩的芦苇花像一片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水面迎风飘洒。

     日军的汽艇三三两两地在偌大的河面上穿来穿去,汽艇甲板上卧倒着荷枪实弹的士兵,枪口所指总是不离芦苇丛,艇头与艇尾各架设一挺机枪。膏药旗在风中抖擞不止!

先生带领的游击队在芦苇丛的热水中,已经泡了半个晚上与半个白天了!而且肩上都扛着枪。这么多的人,都是昨天晚上夜半时分,趁着夜幕悄悄潜入芦苇丛中的,今天已经是中午了,竟然没有一个游击队员稍动一动!大家都是憋着呼吸,等待着指挥员发令。而先生是在耐心地等待着一个时机!

    太阳越来越炙热,鬼子开进这个地方的汽艇越来越多,“一、二、三、、、、、、”先生默默数着,共十艘。水面越发闷热难耐,艇上的多数鬼子将武器放在艇面,脱光衣服,纷纷跳下河中洗澡。每艘艇上只留下少量的鬼子仍然持枪卧倒,保持着射击姿势。战机到了,“叭”!从芦苇丛中飞出一枪,远远地击中了汽艇上的膏药旗,旗杆的上半截“哗”地飘落河面,打着圈圈。“发令枪!”一群水性超好、口含芦苇杆潜伏水中的战士蓦地激射而出,猛地跳上汽艇,似一群饿狼一般扑向艇面的鬼子,使短刀奋力搏杀!艇上的鬼子措手不及!

    与此同时,先生高叫一声“打!”一处芦苇丛中的枪弹密集地射向水里的鬼子,随即,四面八方枪声大作!不一会儿,十艘汽艇相继发出剧烈的爆炸声,跳上汽艇的游击战士用艇上的手雷炸毁了汽艇!洗澡的鬼子手中没有武器,只有挨抢的份。他们只要将头露出水面就被击毙。鲜血染红了河面。

    突然远处也传来一阵比一阵激烈的枪声和爆炸声,这是驻地的鬼子听到河面的枪声和爆炸声,赶来增援,但被伏兵截在中途!

    水中的鬼子一下子就解决了,先生长啸一声,高喊:“快发信号弹!”于是,“嗖”的一声,一道青烟升向天空,游击战士忽地全部撤退,他们在密密的芦苇荡的掩护下,转移到了安全地带。留下水面的鬼子尸首,及沉入水底的破艇!

    这场漂亮的伏击战是在一个叫九里港的地方打响的。叫九里港伏击战,不知被“国军”载入史册否!此战炸毁日军汽艇十艘,击毙鬼子一百余,中国军队死、伤才十来人,他们都是阻敌增援和炸毁敌艇的勇士!

     先生在给战士们讲战术指导课时说:“秘密埋伏,伺机歼敌;围点阻援,得手速撤。是九里港之战的战法。埋伏与阻援必须同时运作。“

    ”先生,我们半夜埋伏芦苇中时,眼见天空白云团团,还担心下雨。您是怎么算中必晴的呢?“有人问。

      先生答:“那团团白云在气象学中叫高积云,这是高气压控制下的征兆,预示天气曝晴。民间农谚说,‘天上鲤鱼斑,明日嗮谷不用翻’,鲤鱼斑就是透光高积云,属于物候学。鬼子已经在九里港安安全全地洗了几天澡,这天曝晴,料其必来!”

    先生常将亲历战例引导战士们思考,故大家不称其官名,而唤其“先生”。

    第二个故事:计救友军。

    杭嘉湖游击队灵活机动地打了一些漂亮仗,队伍发展壮大,扩编为“江南挺进纵队”。浙江诸省,这一大片游击区,不仅有他们的“挺进纵队“,还有友军新四军以及韩德勤的队伍,也称游击队。日寇都是戴乌龟壳钢盔,抗日游击队一般是戴布帽,“江南挺进纵队”这段时期则是统一戴北伐军时戴的那个精致的小斗笠。

    1938年7月的一天,火红的太阳将树上的叶子也烧得火红,树上的枝枝条条,在热风中猎猎舞动。鬼子四面包围了友军,友军战士正凭借山地障碍物顽强地与日军周旋抵抗,伺机突围。“江南挺进纵队”悄悄出现在包围圈外,他们的任务是协助友军突围。

    在一座无名山包上,一群鬼子封锁着一处出口要道,机枪不停地向山内的方向扫射。纵队的战士要拿下这座山包,他们从鬼子的背后仰攻上去!但鬼子飞快地分兵反向,疯狂射击欲攻上山包的游击队员,游击队牺牲不少兄弟,强攻根本不可能拿下。先生大吼一声,“跟我来!”他带兵刚冲到半山腰,便卧倒大喊:“全体快快扔下斗笠,往回跑,越快越好!”山上的鬼子不知这人“哇哇”地喊什么话,便“忽啦”一声,从山包顶上猛扑而下,一边扫射往回狂奔的游击战士,一边摘下头上的钢盔戴上斗笠。头上骄阳似火,鬼子们心道:“啊!这下凉快多了!”可当他们一手提着钢盔一手提着枪支快步跑回山包上时,突然不知从哪里呼啸着飞来许多发炮弹,“轰……”将鬼子炸得飞上了半空,残肢废腿挂在树梢。山包上的机枪声不响了!

    被围困在山内的友军趁机从这座无名山包的山隙间冲杀而出!挺进纵队的游击队员们在远远地望着,有的哈哈大笑,有的还弄不明白咋回事。先生说:“这是另一处鬼子炮队远远望见斗笠晃动,还以为是我们拿下了山包,故发来炮弹,炸死了他们自己人。”说完也忍不住大笑。

    大家问:“先生,您怎会知道鬼子一定会下来拿斗笠?而且拿了斗笠之后不会追赶我们,又跑回山包呢?”

    先生答道:“太阳非常火辣,天气非常炎热。鬼子戴着钢圈密不透风,心理上自然会有换个戴的透透风的强烈愿望,恰巧斗笠有了,不由得抢戴了:而当对方“敌人”“打不赢,往回逃跑”之时,便马上追击"逃敌",这也是战场上的自然反应,所以断定他们会扑下来射杀我们!然,扑下来的敌人马上就会意识到自己的战位是山包上,不能擅动,所以断定他们会立刻返回山包!”

    “哈!当鬼子戴着斗笠从山腰冲上山顶时,真像我们攻占了山包的态势,所以鬼子遭自己人的炸弹!”大家接说。

    先生说:“没错!但要知道,这样的雕虫小技,第二次用必须换法子,否则不灵了!”

    战争这门艺术是残酷的艺术。不仅要用智慧,还注定了必有牺牲。在民族存亡之际,国军游击队面对牺牲,敢于闻义赴难,意志坚于磐石;以血肉之躯冲锋陷阵。昭示了民族魂!虽然他们的姓名、功绩也许永远被埋藏;但他们甘做无名英雄,只求无愧于良心,无愧于国家!没想到扬名计功。

    第三个故事:重夺宿迁县城。

    湖州某村芦苇荡边,晚风吹起,江水潋滟。芦田还是一片泛白,风拂过,芦花成片飞舞,哗哗的声音就似一首悲喜曲。

    1939年1月某日傍晚,先生正在房间沉思,发报员送来电报译文,上级命令:“日军强攻宿迁县城,命江南挺进纵队立即以最快的速度赴援,一定要守住县城,直至大部队到达!”

    “天哪!湖州距宿迁县城400多公里,急驰这么远与凶残的鬼子决斗,能完成任务吗?”但军令如山!先生立即令一个战斗班与卫生队留守,保护好轻、重伤员;赴援战士备好干粮,并马上编织好各自的芦花圈帽,行军路上必戴!

    再令发报员回报总部电,大意是,“我部现在位置是杭州,杭州至宿迁500多公里,最快也得五天达,况正被日伪军缠住,恐不能抽身驰援!”发报员愣了!先生喝道:“发什么呆?快发!”

    快速准备停当,挺进游击队操起武器,立即驰援宿迁!长途奔袭三天四夜,路上偶遇敌机远远飞来,战士们马上几十个人一群聚在一起,敌机盘旋一圈,便拖着怪叫声飞走了。到达宿迁城外时,是日寇攻城的第四天清晨了。

此刻,日军几架飞机正在对县城轮番狂轰滥炸!紧接着大炮长时间地轰击,城内一片火海,房屋炸成了残墙危垣,军民死伤不计其数!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疯狂的强攻,日军均被中国军队顽强地阻挡在城外,这第四天上午8点时分,城北、城南二门的城墙都被日军强大的火炮炸塌崩倒,日军步兵趁势蜂拥地扑入城门口。中国军队守城部队约一个团,占领着制高点,并凭借街道堆垒的工事,坚决拦截日军进城,与城门口的日军对射,誓死不退!日军久攻不下。下午,不知鬼子从哪调集了一大群援兵,更有一队骑兵,风驰电掣般扑来!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从四面八方向宿迁县城展开了更为疯狂的猛攻。鬼子骑兵纵横驰聘,与日军士兵配合默契,气势凶猛,守军阵地终被突破。中国战士仍然与数倍于自己的日军展开了顽强的巷战!子弹打光了,插上刺刀血刃!傍晚,团长在肉博中不幸中弹战死,全团战士战至最后一兵一卒!夜幕临近之时,日军才占领宿迁县城。

    这整整一天的激战之时,江南挺进纵队的游击战士都戴着芦苇花帽埋伏在宿迁县城外面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丛中,含泪目睹了上面这场惨烈的战斗!

    在城内激战之时,许多战士请战杀入城去,都被先生制止。先生的眼圈也湿了,但他认为,在鬼子大举攻城之时,一定都留有一批兵员充当预备。况且鬼子正一波又接一波猖狂地扑向城内,游击队若此时冲向城下。必将遭受强敌的前后夹击,这不仅绝不可能夺回县城完成任务,而且无异于送死!故应静观其变,伺机夺城!

    是夜,天气尚寒,衣衫褴褛的游击战士被冻得哆嗦不停,他们的脚下,水草在轻轻地浮动,却似乎忘记自己是站在刺骨的寒水之中。而且站了这么久!

    城里仍是火光冲天,城外则静悄悄的一片,突然,北门传来战马嘶鸣及“得、得、得……”的马蹄声,鬼子骑兵奔驰出城,打破了夜晚的沉寂;继而南门列队跑出一群鬼子步兵在骑马军官的带领下,也连夜奔往其他什么地方去了!

    “增援的鬼子都撤了!”先生暗说一声。随即传令:“做好攻城准备!”这个命令在芦苇丛中迅速地传开。

    闹腾了一阵子,人啸马嘶之声远去。夜晚归于静寂!“全体不准发声,以分队为单位,用最快的速度,从北、南二门悄悄攻入县城,坚决歼灭所有鬼子!”先生的命令传出,纵队游击战士像一群群沉睡了多时而突然醒来的猛虎一般呼啸而来,从北、南二门扑进宿迁城内!压抑了一整天的复仇之火这时尽情的勃发!枪声、爆炸之声四起,各分队战士在城内四处找寻战机。一部分早已化装潜入城内的游击队员已经占领了城墙上的一段制高点。城内的鬼子与守城的中国军队拼斗了四天,疲倦之极,多已入睡。想不到什么地方一下子又蓦地冒出这么多神兵!鬼子的巡逻兵、哨兵没来得及抵抗就被射杀,有的在梦酣之中就被击毙,也有许多反应敏捷的鬼子慌乱之中匆忙找枪仓皇应战。挺进纵队奋勇击杀一切零星抵抗的日军,全歼了城内留守的鬼子!

    一个分队长打着火把请示,有几个鬼子伤兵俘虏咋处理。先生怒吼一声,“这些畜牲杀了那么多中国人,大刀剁了!我们打游击带不了!”

中国军队重新占领了宿迁县城。天刚蒙蒙亮,先生刚刚登上城楼,忽然几架日军飞机呼啸而过,丢下一串炸弹,“轰……”爆炸声连连,先生被强大的气浪抛在半空,再摔在地面,晕死过去了!

    飞机拖着长长的怪啸声刚刚消失,轰炸之声刚停,立即就有一个农民模样的青年女人疾步跑上城楼,用手摊在先生的鼻孔上,试着鼻息,心说,“还好!”便赶紧招呼另两个同伴用担架抬起便跑。两个卫兵急匆匆找来,紧跟上去。

    先生悠悠缓转醒来之时,在一个农家房舍里,矇矇眬眬之中,感觉有人在给他喂药汤。“先生醒了,您昏迷个多小时,吓死我们了!”卫兵说,“这里是城外一旁的骆马湖畔,是她们及时把你抬来的!她已经给您喂过两次这样的汤了!”

    坐在床沿,给先生细心喂汤的好心女人说:“这是我家,给你喝的是专治你这种脑内伤的偏方,绝对有效,只须休息几天,就没事!”女人皮肤黝黑透红,但五官周正。刚才紧锁着的眉头舒展开来,那焦急的神情消失了。她语速极快,声音略显娇嫩,“我们是共产党游击队,主力外出执行任务了,只留我们女的在家。”女人将碗替给卫兵,说:“接着喂吧!”便操起一杆枪,纤腰扭处,已飘然闪出。先生连说两声:“谢谢!”她都没听到。

    接替守城的程师长与纵队的几个分队长也找来了,见先生无损无虞,颇为高兴。程师长一个劲地感激不尽,诉说自己带两个团增援,遇敌伪阻击,留一个团拒敌,自带一个团,牺牲许多战士才甩开敌人赶来的,所以路程虽近却晚来了。并问先生怎么没遇伏兵,来得这么快!

    先生说:“我根据线索,怀疑我们的密电码已被敌破译,故出发前借发回总部的电报迷惑敌人,让日军以为我们不去增援。再是我们每个人都戴上芦苇花圈帽,在驰援路上,一遇敌机,便凑在一起,让日军侦察机从空中往下看,就是一滩滩芦苇塘。因而敌人只侦到你这路的增援,没料到我们抓住战机,蓦地兵从天降!”

    程师长感叹道:“先生高才,常人莫及;夺回重镇,大功一件,上峰定予奖掖呀!”

    先生与程师长交接之后,便草拟一份作战总结,将上述情况一一汇报说明。不用电报,让人快马送去总部,并嘱各位分队长准备整队,连夜启程,奔回湖州!

    几位与先生告辞回城。

    夜幕将临,先生与卫兵向女游击队员道谢告别,女人正站在门口。定神一看,这乍看脸膛黝黑的女人,原来非常美丽,美丽得逼人的眼,让人不敢直视!她手拿一个大的干葫芦,缓缓说:“这里装着偏方药汤,你分三次将它喝完。这药是每次五个乌龟头加一些干黄瓜子熬成的,喝时要放黄酒冲!”(注:佛道中人不可食)。

    原来青年女人风风火火忙碌不停,是在为先生准备带走的偏方药汤!共产党女游击队员的悉心关照,令先生感激不已!连连说道:“救命大恩,没齿难忘,必定报答!”女人含笑点了点头,眼光闪动,说:“你还是打仗的将军呢!怎会这么文绉绉的?你们真心抗日,咱们就是朋友!希望能再见,去吧!”语音悠然而柔和。

    先生对着她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躬,转身走了。后面又远远飘来清脆的一句,“记得要冲黄酒喝!”如诗如歌,余音袅袅,久久不息。

    在夜行军的路上,先生还在念叨着这位善良、美丽而干练的共产党女战士,似乎要将她刻骨铭心了!边走边跺着脚说:“真是被炸弹震糊涂了,人家救了我,怎么连名字都没问呢?唉!”

    大家等着总部奖励,然不久,战区司令部来人传话给先生说,原死守宿迁城的一个团全部阵亡,就是因为江南挺进纵队窝在芦苇丛里见死不救,而且战后还抢了城内仓库的弹药与粮食。要先生等待处理。

    先生怒气满腔,拍案驳斥道:“我已写战报说明了详情,难道让我们全纵队的人不仅白白送了命,还夺不下县城,那就是对的吗?什么狗屁?再说,弹药库与粮食是我们当夜舍命从日军手中夺得,未及细想,战士们便急于补充弹药与粮食,就有大错?这是抢吗?”

    纵队官兵听说竟要治罪先生,均觉骇怪,愤愤不平!有人高喊,“有大功不赏反罚,是何道理?”

    后来处理结果是功过相抵!并通知先生调离纵队,去浙江省政府任战区总部少将高参,说是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智。

    在总部期间,先生没少谈论这三个人:陈嘉佑、王文书、共军女游击队员。先生早已知道,王文书,已在马日事变中遇难。陈嘉佑,马日事变引发他勃然大怒,于是通电反蒋。老蒋拉拢无效,便迫其退出第二军官学校,该军校由黄埔军校兼并,最后他被解除军权,迁居香港。1937年病故于香港。

    不到一年,上面又通知先生解除总部高参职务,未述原因。据说上面有人议论,“此人竟敢发假电报戏弄上级,目无领导,自大自傲。”“此人是陈嘉佑的亲传弟子,仗着自己打仗有一套,看不起同僚。”“他竟敢拍上级的桌子,且出言恶劣,骂上级的话是‘狗屁’,还率部闹事。”“他还总是念念不忘他的共产党朋友!”

    “真看透了什么叫官场勾心斗角,黑白颠倒!”先生听闻,愤然变色。

    四、梦里检讨今生

    1941年,先生解甲归乡,又办了一所学校——凤岭中心小学,任校长兼文史课,转了一个大圈又回归“先生”本色。1944年,日寇陷攸,先生仍佩少将军衔,任抗日组织湘东“路西办事处”主任,游击骚扰日军。1945年6月抗战胜利,高层下达通知,去南京中央训练团将官班受训,据知内情人告知,这是老蒋又准备打内战了,先生愤而未往。1947年,担任《攸县志》主编,开始修志。1948年,解放战争正酣,据说他寻到中共攸县工委,请求加入中共地下党,无果,他喟叹:“能给我机会多好啊!”。1950年,先生被公安机关拘捕入狱,最终定罪为:反动军官。

    1951年冬,先生重病卧床在家,自诉大限已临。

    寒风凛烈,撩起漫天尘土,高大的枫树,苍凉遒劲的枝干上,挂着蓬蓬半枯的叶子,凄苦地挣扎在劲风之中,最终还是飘然落地,袅袅如蝶。

    “人生何尝不是这树叶?”先生望着窗外的枫叶,这样默想着,便恍恍惚惚、飘飘然来到离村里五里之外的一座叫阳灵庙的小庙里。双跪三拜,卜问菩萨,“我该如何?后代如何?”

    菩萨朗声道:“汝湖南一师毕业后,本该应邀留洋,科学救国,前途无量;却要搞教育救国,中道又弃校从戎;信奉军事救国,误入白道,自毁前程。现红旗飘飘,上符天意,下得民心。汝曾身居白道,乃助‘纣’之逆,此其大罪也!无可饶恕。但办校修志为善。且曾救红道中人性命,从无血债;尚杀戮外贼有功;不赴京辅白道内战,且心思欲入红道,此顺天之意是也。又可称善!汝须速速归天,则后代昌盛!善哉!”

    先生听罢,心中暗想:怎么菩萨也论起政治来了,菩萨怎么开口说话了?顿时吓得汗毛直竖。“啊!”的一声惊叫,霍地坐起,吓旁人一跳!原来恍然一梦!其实是有所思便有所梦!

   “冥冥间自有道理,人生如梦,因果自在!”先生呢喃,声音像从地底下透出的。他回乡后信佛,于是双手合十,念了一遍《般若波多蜜多心》:“……不生不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心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节略)。又念了三遍“往生经”(未录),据说常念此经可消今生之罪。生者常念,心想事成!

    是年,先生未医而病死,死时含笑。葬于离阳灵庙不远处的山脚下,斜向于“三湾里”狮象把门的“水口”。终年五十四。然而很凑巧,前一天有人将其尸体埋了,第二天他家便来了三个人两杆枪,其中一人手拿一张纸,纸上盖了圆印,这人是外地来的,担任镇反组长,他念道:“反动军官谭祝华长期与人民为敌,与共产党为敌,与人民军队为敌;残杀老百姓、残杀共产党员、残杀我军将士。现判其死刑,立即执行!”念完大喊:“谭祝华出来!”村里的贫农组长是本地人,他在一旁说:“他没杀过人吧!但你在这儿喊没用,要去阳灵庙喊!”这人便对两杆枪喊道:“去阳灵庙!”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年度作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