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内容
内容

游自然公园记

时间:2016-12-29   作者:西径 录入:西径  浏览量:909 下载 入选文集

    早闻位于城西北一隅的自然公园,以园大和自然风景而著称。今初秋之末,偶得一览,方知果然名不虚传。

   此园紧靠铁路西侧,狭长七华里,占地面积两千多亩,地处城市与农村接壤之间。园内树木茂密成林,东区多以杨、槐、柳为主,其中一围之上、三十多米高的树木屡见不鲜,且树林以自然形态生长,犹如原始森林一般。林间曲径幽深,林荫蔽日,时有鸟声呖呖,但不见其影,甚是幽静。在喧嚣的城市里,有这样一处幽静之地,实属难得,这也是其它公园所不可比拟的。

    漫步在林间的小路上,在路过一片密集的槐树和柳树混杂的树林时,见它们都是树干笔直,一株株挺拔向上,长得非常高挑,但几乎都没有树冠。长成这样的槐树和柳树,我还是第一次看见。平时所见的槐树和柳树,都是冠大树矮,而这里的却恰恰相反。此刻,我想起了曾经读过的一篇有关树木性格的文章,大概的意思是,树木具有独特的向阳性和向上性,当树与树之间的株距太近时,为了争得阳光,它们就只有争着向上伸长,因而长得比较高,但由于株距太近,树冠自然很小;相反,如果树与树之间没有遮挡,阳光充足,它就不需要为争取阳光而争高争长,因而个子长得矮,树冠却较大。显然,眼前这片槐树和柳树,属于前者,平时所见的则属于后者。这篇文章富有哲理,寓意处在强手之林,必须竞争,才能提高自我,超越同类;反之,如果没有竞争,失去动力,别说超越同类,就连自身也难于达到应有的高度。此时此地,恍然间我好像悟出了,自己平时所写的文章,为什么总是平平淡淡,没有长进的原因之所在。我凝视着眼前这片树林,思绪万千。这时我看见树林中,在几株大树之间,稀稀落落地长着几株小树。它们被大树遮盖着,终日难见阳光,有的已经干枯,干巴巴地戳在那里,它们大概是在 争长的过程中“落伍”下来的,最终因争不到阳光,等待它们的只有死亡。还有一些在大树缝隙中,侥幸得到一丝微弱的阳光的,也只能是在那里勉强地维持着生命而已,但无论如何也长不大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法则。由此想到人,我觉得不同样也是这个道理吗?

    我一边想一边走,看见路旁一株高大的树干上,挂着一块木牌,格外醒目。上前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树名:毛白杨,树高:30米,树干直径:0.73米,树龄50年”。我感到诧异,刚入园时看到简介栏上明明写着,这个公园是一九九九年兴建,怎么会有50年的树呢?

我继续沿着林间的小路前行。忽然,眼前的景色豁然开朗,一湖碧水映入眼帘,湖中微波粼粼,气象一新。近前游览,但见弯弯曲曲的湖岸,自然流畅,岸边垂柳环绕,外围层林尽染,湖面上尽映一抹翠绿。环目四周,无论是岸上还是湖中,到处都是一片碧绿的世界,怪不得此湖名叫“叠翠湖”呢。大凡公园都有一湖碧水,借以增添园中的灵秀之气。但从未见过像这个湖这样翠绿一色,如画如染一般。这无疑得益于湖边层层树林的映衬,看来景色是靠相互衬托才美的,而且越是自然的东西越显得美。

    我站在湖边,久久不愿离去,陶醉在眼前的景色之中。我想,常年生活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市里的人们,在闲暇之余,恐怕都愿意到这来散散心吧。面对眼前的风景,我油然萌生想写一遍游记的想法。将这里的所见所闻,真情实感,记载下来,以不枉此情此景。近日看《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其中讲解他的游记写法,称其别具一格,他不是单纯的写景抒情,而是通过观景,发表自己的感悟和心得以及主观见解。如《游褒禅山记》就是这样。我崇尚他的为文“务为有补于世”的主张,受此启发,我想学习和尝试这种游记的写作方法。

    叠翠湖西侧的土岗之上,是一片苍翠的松林。其间隐约可见有一群奇石,或立或卧在那里。这就是园中的文化碑林。我自然前去浏览一番,只见大小不等的奇石上,分别镌刻着唐诗或今人撰写的楹联,那一行行苍劲有力、挥洒自如的书法,在熠熠的阳光下,显得格外清秀怡人。其中有两块相依的奇石,特别引人注目,阳光连同微微晃动的松影一并斜照其上,明暗相间之中,使上面的书法愈发富有神韵,只见上面分别书写着:“梨花千树雪,杨柳万条烟”。“品茶松荫下,题诗竹林边”的诗句。诗意情趣高雅,又颇有几分这片园林的写照,自然给这里的风景增添了不少的文化意蕴。在碑林最前边的一块巨大的奇石上,写有一篇题为“自然公园·一篇哲学的启示录”的长诗。开篇这样写道:“在城市的西北角,有一片沉寂荒芜的土地,沙岗土岭,杂草丛生,野树横斜。一九九八年决策在这里建设自然公园----不是开荒另造,而是尊重这里的一草一木,让自然的原生态得以留存......”。直到现在,我才隐约地意识到,这里为什么会有50年的树了。但接下来仍然感到疑惑的是,在这个新兴的城市里,怎么会有这么多年的一大片森林呢,又为什么能一直保存下来,这么多的土地而未做他用呢。

    穿过文化碑林,继而向西依然是一条幽深的林间小路。来这里的游人已经明显地稀少了,因而这条小路越显得僻静。不过当你一旦穿过这条长长的小路后,前面一大片宽阔而清澈的水域,会使你眼界顿开。呈现在眼前的这片水域,就是西区有名的“荷花湖”。只见湖面上泛着微微的淸澜,一涟接着一涟,轻轻地向岸边荡来。湖中一片片水草丛生,时有一群雏燕在上空盘旋,它们时而在草丛间,时而又擦过湖面飞来掠去,偶尔在湖面上沾一下水,弄起一串小小的涟漪,嬉戏一番后又腾空飞去。我站在岸边,举目望去,湛蓝的天空下,这片宽绰的湖面,是那样的空荡、宁静。不禁令人遐想无限,随之心情也感到宽敞和清静了许多。时值初秋之末,天气已有几分寒意。再看湖边那依稀平铺在水面上的一片片荷叶,还有其间已经萎缩的几点荷花,不免给人冷冷清清的感觉。显然,荷花盛开的季节已经过去。不过,可以想象得出,来年的夏季,这里将是满湖的绿叶和亭亭玉立的荷花。

    我在岸边伫立良久,任思绪在湖面上飘荡,时而遥望远方,茫茫旷野之中,油然感到自己是那样的孤独和渺小。这时,我看见不远处的湖岸上,有位老农摸样的人,正在那里弯着腰,用锄头给苗圃地松土。我走向前去客气地打个招呼:“忙着啦”。老农听到问话声,便停下手中的活,直起腰来看了看我,然后回道:“来转转呀”。搭上话后,我便直奔主题:“这公园里怎么会有这么一大片树林呢”。老农接过话茬,态度和蔼地答道:“这片树林早就有,是“文革”前生产队的时候栽的,后来又自生自长了不少,越长越多,就成这样了”。说到这里,他好像还没有说完,又像是生怕我听不明白似得,接着又说:“这片树林连这个公园里的所有占地,一共两千多亩,都是附近这个村里各家各户的。后来公家在这建这个公园,就连树带地一块长期租下来了。到底租了多少年说不准,反正租期内树不让动,让它自然生长”。听他这样一说,我感到非常新奇,便紧跟着问:“租这么多地,又不是一、两家的,那租金怎么算呢”。“租金按一亩地一年多少钱算,一年结算一次。到时候不用说就发到各主家手里了,年年都是这样,已有十几年了,倒是从来没欠过”。听老农说罢,我感到非常惊喜,真没想到会得知这些意想不到的信息,也没想到这位面容憨厚的老农,这样热情和健谈,他使我有幸获悉到这些真实情况,为我准备写这篇游记,提供了可靠的素材。我从心里感激他。我想,他肯定就是附近这个村里的人,要不为什么说得这么清楚呢。按老农说的租地价格,我默算了一下,政府每年要支付租金数百万。从建园至今,已经支了十几年了,而且今后无疑还会长期支付下去,这将是多大一笔数额啊。我若有所思,但又顾不得多想,只是下意识地问道:“有这么多地,为什么不种庄稼呢”。老农随口道:“这的地是沙岗地,种树还可以,种庄稼不行”。老农这番话,我当时并没有细想,因此也没有下问。

    荷花湖的西边,又是一片望不到边的树林。老农告诉我,那是一片果园。他说,西区这边除了这个湖,就是这片果园了,它们的面积占公园的一半以上。我怀着感激之情,和老农话别,径直向果园那边走去。

    进入果园,满目都是各种各样的果树,有杏树、桃树、梨树、苹果树等等。还有一种叫不上名的树,树上长着许多小红果,像似山里红又不像,满树的红果绿叶,非常好看。再看这各种各样的果树上,都已经结满了果实,有不少的树枝都压弯了,枝梢垂到了地上,果实散落一地,但却看不到一个人采摘。徜徉在果林的小路上,半天见不到一个人影,只有鸟叫声、蝉鸣声和蝈蝈声连成一片,时而还夹杂着蟋蟀的低吟声不绝于耳。微风中不时嗅到阵阵的泥土芳香,沁人心脾。这清新的天籁之音,浓浓的田园气息,不禁勾起我对少年时在老家的回忆。顿时想起老家的田野山峦,想起那时的发小,想起那些永远难忘的人和事。岁月茫茫,时过境迁,但在我内心深处,最留恋的地方还是老家那方热土。只是感叹无以为报。

    我非常感慨这里的自然幽静的风光。这里的林幽,这里的湖秀,这里的田园气息浓厚。然而在遍览这些风光之后,不知怎么的,心里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好像在这些风光的背后,隐隐约约地还有很多内在的东西,还没有显现出来,还没有看清看透似的。

    游园回来,连续两天天空阴云不散,时而天降大雨,时而细雨蒙蒙,地上都汪起了水。两天来,我脑子里一直翻来覆去想公园里的事。公园里的树木和植被长得那么好,为什么那位老农说,那的地种庄稼不行呢?即便是那的地不长庄稼,在城区内有这么一大片地,当时房地产生意那么火,为什么没人搞房地产开发呢?为什么农民放着这么多地一直不做他用,单单租给政府建公园呢?再者,政府又为什么每年以数百万的支出为代价,来租这片地呢,难道仅仅就是为了让市民们多个游玩的地方吗?所有这些疑问,一直在我的心头缠绕着,不弄清这些问题,总好像缺点什么似的。自然公园好像一块磁铁一样,在那里吸引着我,那里又像有双无形的手,时刻在召唤着我。

    窗外,阴雨霏霏,我撑把雨伞,又登上了去自然公园的公交车。

    蒙蒙细雨中,我独自一人,沿着公园靠铁路一侧的林间小路,向荷花湖那个方向走去。我抱着侥幸心理,总觉得在上次见到老农的那个地方,还会碰上他,那怕是别的知情人也好。以便通过他们,详细了解一下有关情况,也许会从中找到解开上述疑问的答案。一路上静悄悄的,不见一人,只有细小的雨丝淅淅沥沥地下着。我满脑子里只想着尽快地赶到荷花湖,见到想要找的人,根本顾不得欣赏雨中的风景,只是一味地快步向前走去。走着走着,我无意中发现,进入公园以后,走了这么长的路,为什么看不见路边的土地上有积水呢。近两天连续下雨,来公园之前,我居住的小区里,地上和草坪里都是水汪汪的;乘车途中看见马路上和路边的花池里,也积了不少的水,为什么这里的土地上不积水呢。我感到很奇怪,便不由地在路边蹲下来,伸手抓起一把潮湿的土,并习惯地使劲攥了一下。这是我才发现,这看似潮湿的土壤,却是松散的,攥不成团。接着我又用手指捏起一撮土,用力搓了一下,原来这里的土竟然都是细小的小沙粒!怪不得攥不到一块呢。我赶紧到别处----树林中、湖岸边、草丛中,用同样的方法检验,结果都是一样。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砂性土,存不住水!怪不得这里的土地上看不见积水呢。这就是那位老农说的沙岗地吧,怪不得他说这里的地种庄稼不行呢,原来如此。

    我继续沿着靠铁路一侧的林间小路向前走去。突然,一列火车发着“隆隆”的响声,紧靠着墙外的高架铁路上飞驰而过。在静悄悄的细雨中,那声音格外震耳。不大一会儿,又是一列火车“隆隆”驶过,如此重复不断。听到这不时震动的火车声,听着听着,我突然若有所悟。在这片紧靠铁路、狭长而又不规则、还时而伴随着火车的震动声的土地上,谁会在这搞什么房地产开发呢。现在我似乎明白了,这片贫瘠的土地,种庄稼不行,又没人开发,农民不把它租给政府,又能干什么呢。不过,政府租下这片地,除了连年不断地支出外,别没有任何回报,那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我只能从现实存在中去寻找

    答案。从显而易见的现象中,不难看出也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样做,出租方的农民高兴了,因为他们的这片土地,得到了物有所值的回报;这样做,这片原有的森林,得到了保护,自然生态得以延续,城市环境得到了改善;这样做,为市民提供了一大片以自然生态为主的游览之地,城市的服务功能得到了提升。

    自然公园如诗如画般的风景,无疑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可是,当你在游览、欣赏这片自然风景的时候,你可知道这自然秀美的风景背后,是有多少付出、而且一直还在付出才换来的吗。这里的每片绿荫,每滴湖水,一草一木,都来之不易,怎不倍加珍惜和爱护她呢?

    自然公园的确是“一篇哲学的启示录”,他给人于深邃的启示。我觉得她又像是一本书,耐人寻味,给人于无尽的思考,催人去品读;我隐约地感到,她的意义远非我所看到和想到的这些,因此,我一直在品读她。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上一篇:灯火阑珊 下一篇:湖的期待(二)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年度作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