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内容
内容

文心诗骨

时间:2017-08-26   作者:热雨 录入:热雨  浏览量:723 下载 入选文集

    题记:热雨对国学深切关注,最近有幸读到刘梦溪先生大作《陈寅恪的学问》,一代国学大师走下圣坛,而不再是模糊的印象。大可顶礼膜拜。

    游苏宁先生说:“许多人感到人文学术毫无力量,从业人员充满了无奈。但潜心研读陈寅恪先生的著述,了解其学问和学说之后,就会发现史字、诗学、哲思等人文学术非常有力量。”

    而先生曾在诗中云:“后世相知傥破颜”“后世相知或有缘”。而游教授称陈大师为“中西合壁的学界翘楚,难出其右的国学大师”。

    先生很多诗里都有类似情结的流露“频年家国损朱颜,镜里愁心锁叠山。”“哀泪已因家国尽,人亡学废更如何。”其忧患意识可见一斑。

    1890年,祖籍江西义宁的陈寅恪出生于长沙。其祖父系湖南巡府陈宝箴,被曾国藩誉为“海内奇士也”。父亲陈三立是诗坛泰斗,与谭嗣同齐名。

    在长达17年的求学岁月中,先生足迹遍及日本、瑞士、德国、美国等地,就读过柏林大学,苏黎士大学,哈佛大学。

    1925年,先生受聘于清华大学,是唯一既无文凭也无著作的国大师。被誉为300年难得一遇的大师。然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在文革浩劫中,先生双目失明,膑足。

    由于他讲课时闲熟地引用拉丁文、梵文、满文、波斯文等稀有文字,听者常佩服之极,击节叹赏。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的国学大师吴宓,初识陈先生即惊其博学,而服其卓识。

    1969年10月7日,他因病在广州含冤驾鹤西去。追溯其一生,笔者以为文化之于先生,既是生命,又是信仰,亦为其终极闳怀。

    作为真正的学者,一代文化所托命之人,终其一生,其治学的志度既有现代理性和深厚学养的支撑,又有其传统的熏陶,所识东西文化的冲突,从未在他个人身上留下任何痕迹。

    1929年,先生为王国维撰写碑铭,写下不同寻常且感人至深之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态于俗谛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乎。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很多时候,当我们不刻意追求时,很偶然地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所谓“歪打正着”。一切只不过是那句老话:“功到自然成”。乐此不疲,自可悠哉游哉!

    夏夜雨打芭蕉之时,随时可以掩卷回味,困倦时不妨抛卷假寐;或许会梦见书中的人和事呢。对校园的忧思,使《同桌的你》本身也构成了塑造人的灵魂的极端价值。

    金钱、名车、美色成为大学校园里新的繁荣,欲望、计谋、背叛、骗局这些在商场上出现的事情错位的移植到大学净土,令人啼笑皆非。

    而热雨于聊大西门文苑家庭旅馆内,独自静躺在床上聆听赵雷的《成都》,一遍遍瞬间击碎了怀旧的心。

    是的,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专注于自己的内心。或许经得住一败涂地,即使经得住穷困潦倒但绝不会听天由命。

    热雨亦曾常常苦于无人关注与赏识,由天涯孤旅不甘沉沦。其实,一流的诗人未必有一流的智慧,但一定要有一流的气质,如果你的气质像孔子,自然会有颜回、子路、子夏这样气质不凡的学生。如果你的气质像苏格拉底,紧紧跟随的肯定是柏拉图。

    热雨花费5个暑假写成《同桌的你》,用这个印有他青春不再的叹惋为自己的青春划上句号。亦作为自己为人师表期间“红烛”精神与形象的文化反思。

    据悉,该书让不同阅读层次的读者皆领略到了校园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至高境界。

    读书已让人触目惊心。一转眼却发现,生活早已被各种琐事挤占,文学成了奢侈的字眼。

    莫言先生曾说:“这种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后记:个性太过张扬,多少年轻的网络写手就此搁浅,热雨建议:抽空读一读陈寅恪。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上一篇:赞邢台国际自行车赛 下一篇:书魂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年度作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