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内容
内容

《石板路弯弯》连载文章大纲

时间:2018-08-06   作者:石头 录入:石头  浏览量:767 下载 入选文集

    往事如过往烟云,随着岁月流失,逐渐离我远去。而四十多年以前,极不情愿走过的那条弯弯石板路,却永远铭刻在我心中,令人终身难忘。

    记得那是在1969年元月,为了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自觉自愿地服从学校的统一分配,我和学校的二十多个同学一起,带着简单的行装,在成都火车北站集中,乘坐闷罐火车到夹江,然后再由夹江转乘大卡车,来到距离成都大约两百多公里的洪雅县罗坝公社,在地处丘陵背靠大山的一个偏僻小乡村插队落户,在光荣一队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那天到了生产队,已经是夜间,什么也看不清,对周围的环境一无所知。第二天一早,首先引入眼帘的是那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再就是脚下这条弯弯的石板路

  这个长篇连载的文章里,每个章节里所描述的故事情节,不是虚构,涉及到的人物,姓名。在不影响文章结构的情况下,姓氏不变,名字有所改动。有些只是用姓氏和职务。没有使用姓名。

  故事里所涉及到的工作单位。名称只采用了简称。没有使用全称。

  人物:按出场的顺序

    杨文传,光荣一队的生产队长,转业军人,为人厚道,忠诚老实,说一不二。乐意助人。我下放到生产队以后,他一直把我当成他的弟弟,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我。生把我出问题,他不好向我的父母交代。

  杨廷必,光荣大队斗批改组的主要负责人,后来是光荣大会革委会的副主任。在那个疯狂的年代里,那个时候,他的确犯了不少事,也得罪了不少人。也难怪,那个年月,他也是年轻人,比我大不了几岁,人并不坏,也想干一番成就来,看错了形势,站错了队。                               

杨廷桂,罗坝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只有一条胳膊,我们在背后常说“一把手干部”,从这个乡一解放的土地改革开始,他就在这个乡里当干部,十几年如一日,和群众的关系一直都很密切,为人很正直。他的夫人就在我们生产队里当社员。

    周明德,罗坝公社武装部部长,转业军人,他是随军作战到了这个乡,参加了这个乡的土地改革运动,土改结束以后,工作需要,上级委派他就一直留在罗坝乡。担任武装部长。十几年如一日,和群众的关系一直都很密切,为人很正直。他对我们这些个知青,还是很关心的。经一切可能,帮助和照顾我们远离父母的知青们。他也没少批评我们。常对我们发脾气。我们从来不反驳他。因为我们都明白,他是对我们好,批评的对。

    汪乡长,公社的水利专业技术管理干部,解放那年中专毕业,参加罗坝乡的土地改革,以后就留在罗坝乡政府做水利专业管理。由于家庭成分的问题,一直是个办事员的干部级别。但因为他这个人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经常深入社队,和基层干部和群众打成一片,办事认真,深得广大社员和基层干部的拥戴。尽管他是一般的老办事员,大家都佩服他,尊称他文“汪乡长”

    我离开了大都市,告别了爸爸妈妈和两个弟弟,独自来到这个偏僻陌生,地图上根本找不到的小乡村,心中充满着无限迷惘,这个小乡村,小到地图上根本就找不到。那我到这里来干什么?不明白,只晓得是响应号召,到这儿是来接受再教育的。这村子里的文化人不多,能读得懂报纸的人都没几个,怎么教育我们这些知青呢?让我们这些知青去接受没有文化的人的教育,我更不明白了。

    在这个远离成都的小乡村,虽说也算是山清水秀,但劳动力还是相当缺乏。当时,在生产队,能够在队里出工干活的,青壮年人数,就把我们几个知青都算上,不足30人,队里所有的人口加在一起,也就只有108个人,全劳动力和半劳动力,全部加起来不足60人。全村维持与外界联络的所有通道,就全靠这条宽不足一尺的弯弯曲曲的石板路。

    到了生产队以后,每天早上,我都会扛着一把五斤重的铁锄头,沿着这条弯弯曲曲的石板路,爬上又高又陡的山坡,冒着酷暑严寒,和乡亲们一块儿战天斗地学大寨,吃大苦流大汗。修筑梯田,改土修水利。晚上顶着星星披着月光,打着一双赤脚,站在石板路旁的小溪里,弯着腰,双手捧着沟渠里的小溪水,痛痛快快地泼在脸上和脊背上,拿条干毛巾擦掉身上的汗水,然后纵身一跃,跳上这条石板路,一路小跑步返回我的小木屋,弯弯曲曲的石板路上,经常会留下我那一串串湿漉漉黑乎乎歪歪扭扭的脚板印。

    在这条弯弯的石板路上,我拿着镰刀,不知走过多少次,到田地里播种、收割稻谷和麦子,背着稻谷到水碾上去碾米吹康。这条石板路上,我揹过百多斤重的稻谷到区里送过公粮。在深夜里,跟随着村里的民兵,踩着这条路上的冰凉石板,到山里参加过拉练;提着砍柴用的弯刀,和民兵们一起,在夜间追捕过盗窃国家木材的不法分子;为挽救村里的耕牛;跟着生产队,到高山深处使用刀耕火种的方式,在那里去砍过火地,在夜间里,一个人打着手电,到罗坝乡街上的区兽医站请医生,到大山深处的中心院水里工地,参加突击队打过隧洞,当过爆破手,炸过石头受过伤……  

    两年后,作为全公社第一个被抽调到城里当工人的知青,我坐在长途汽车的车厢里,把头伸出窗外,向前来送行的乡亲和同学们挥手告别,汽车渐渐地走远了,眼睛渐渐模糊了。

在崇山峻岭中,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山谷里响起一阵阵接连不断的回声,汽车随着简便公路上的地势越来越高,越上了山顶。养育了我两年多的那个小乡村,贯穿着小乡村的那条弯弯石板路,伴随着它背后的连绵大山,也由大变小,离开了我的视线,随着长途汽车的摇晃,渐渐远去了,它却没有消失,而是走进了我的记忆里。令人终身难忘。

    本文用连载形式,共54个章节,23余万字的篇幅,以自叙文手法,第一人称叙述方式,描述了作者,在那个疯狂的年代,上山下乡高潮中,跟随学校的同学,离开成都市32中,到四川洪雅县罗坝公社光荣一队,踏着脚下的弯弯的石板路,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广阔天地摸爬滚打,劳动和生活的艰苦磨练过程。

各章节所描述的故事情节,并非虚构,涉及到的人物,姓名。在不影响文章结构的情况下,姓氏不变,名字有所改动。有些只用姓氏和职务。没有使用姓名。

  故事里所涉及到的单位名称采用了简称。没有使用全称。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年度作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