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内容
内容

再送一程

时间:2023-01-04   作者:陶兴国 录入:陶兴国 文集:舞台——陶子小说集1 浏览量:61 下载

“这就去吗?”看到丈夫去东厢房里拿出了几条袋子,正在给四只猪仔喂食的妻子直起了腰,“就那么几袋子麦子了,再粜了吃啥。”

丈夫没有回话,也许是丈夫没有听到,因为妻子的声音小的就像她那干瘪的肚子一样,照样可以忽略不计。虽然没有丈夫的招呼,妻子还是放下了手中的铁勺子,在系在腰上的围裙上擦了擦手,默默地随丈夫去了存放粮食的南厢房。

丈夫叫韩子高,今年五十六岁,由于体力的过度付出,腰有点挺不直,近几年,两腿膝关节处均向外撑,走路像鸭子一样一歪一歪的。过度的劳累和沧桑,叫你怎么看你也不会相信他是一个五十六岁的人,说是六十五嘛道还符合实际。妻子叫杨玉环,光听名别看人,你一定觉得不错,可是她同历史上的杨玉环却是大相径庭了。用《包身工》里描写的芦柴棒来形容她再合适不过了:一米六八的个子,只有九十斤重,干瘪的肚子几乎贴着脊梁,似乎皮肤与骨骼之间没有肌肉和脂肪。是啊,这不足为怪,杨贵妃过得是什么日子,山珍海味后还要醉倒在君王怀。营养过剩后还有男人滋润着。而现在的这个杨玉环呢,为了从口里省几个钱供儿子上大学,天天是辣疙瘩咸菜白开水,营养是严重不足。到了晚上,偶尔想起男女事,丈夫却因一天的劳累正在呼呼大睡,或者累的根本办不成那事。也难怪丈夫常说:“玉环啊,我这一辈子对不起你,亏欠你太多了。”

南厢房里,妻子撑着盛化肥用过的塑料编制袋子,丈夫用铁撮子一次又一次从盛粮食的水泥缸里向外撮麦子,然后倒进妻子撑开的袋子里。当撮到还剩有半袋子小麦时,妻子终于开口说话了:“能不能跟韩子乔再预支点工钱,光粜粮食也不是个法,粜光了咱俩吃啥?”

“唉,不好意思再支了。咱这几年那年不是提前预支一年的工资?韩子乔对咱家也够意思了。我大体算了一下,从零五年儿子上大学开始到现在一直就预支一年的工资,哪有这样的事?先支工资后干活,子乔对咱家够意思了。”

原来,韩子高和韩子乔是本村,韩子乔在本村经营着一家废旧塑料再生加工厂。二零零五年韩子高的儿子韩浩考上了大学,本来嘛,考上大学是件高兴的事,可是韩子高一家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全家为儿子入学时须带一万五千元钱而愁眉不展。不去吧,儿子考得分数挺高,去的学校挺上档次。去吧,这一万五千元从何而来?丈夫韩子高和妻子杨玉环是老实人,只会在家摆弄从村集体分得的那七八亩地,再就是利用农闲就近打几天工。因为没有资金投入,一次也就是养三两头猪,养家糊口和供养儿子读高中以下的学校就已经捉襟见肘了,现在考儿子上大学,这费用如何操持?到哪里去借?俗话说,富在深山有人问,穷在闹市没人管。两口子在那黑漆漆的四间屋子里憋屈了十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去韩子乔那里打工,并预支一年的工资。

事情挺顺利,但条件是韩子高必须在塑料厂干长工,工资比临时短工偏低,而且两人还为此签订了一份协议。协议是双赢的,一是韩浩如期入学;二是塑料厂解决了必须固定一名长工的问题,因为在农村的这类小厂,最令经营者头痛的是来打工的今天你来了、明天他去了,总是使生产走不上正常。

这件事在村里曾引起过议论:韩子高签订了卖身契,韩子高自己卖了自己。“唉,卖就卖吧,只要儿子能上大学就行。”韩子高苦笑着对听到了议论的妻子说。

十五袋子小麦在两个人的努力下装上地板车,韩子高不用妻子,自己一个人拉着去,因为在自己的村里,村民韩文顺就设着粮食桩,专收小麦。

因为是收粮食的淡季,粮食桩那里除了韩文顺两口子外,只有四五个闲客,都是本村的老少爷们。

“大叔,你粜麦子?”看到拉着地板车走来的韩子高,韩文顺赶紧打招呼,按街坊辈次韩文顺比韩子高低一辈。

“阿,等钱用,先把麦子粜了。”
    
“是不是韩浩又要钱了?”穿背心的年轻人问。

“可不是吗,来信都十多天了,再不汇去,他在外面怎么办。”韩子高脸有些发烫,他本来不想透露真相,可是人家却是单刀直入地问到了点子上。他本来就是老实人,不会撒谎,也只有直来直去地回答了。

“子高,我说句话你别不高兴。”那个年纪较大的村民接过了话头。

“没有事,子杨哥。你说,都是些老少爷们,也是为我好。”

“你看你两口累的,你俩供给他到什么时候是个头?毕业都好几年了,还向家里要钱。”大年纪有些气愤地说。

“毕业四年了,总是找不到工作,好不容易找了三份,又不适应。”

原来,韩浩上大学后,大学里管理松散,自己的自制能力又弱,四年大学的成果一是花掉了父母近十万的血汗钱,二是拿了个本科文凭,三是学会了令人作呕的大学生街舞,服务于社会的和立足生存的本领却是空白。拿着那张标志着身份的大本文凭不是没有找到工作,而是因为不能胜任而多次被辞退。

“是啊,子高叔。供给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啊。我看这个麦子就不要粜了,钱也不要汇,给他点压力,快三十的人了一点压力也没有,也该想想了。再说,粜了麦子,你两口子吃啥?这麦子我不收。”韩文顺接过话头,越说越有些气愤。

“我知道大家的好意,唉,再送他一程吧。”韩子高一边叹气,一边开始从地板车上往下搬袋子。

………

自此以后韩子高以及儿子韩浩得了个绰号,父亲叫“大送一程”,儿子叫“小送一程”。

儿子韩浩偶尔回家,走在街上时,村民们就会指指点点议论:“小送一程回来了。”

“看来,还得再送一程。”

作者简介:陶兴国,男,笔名晨雨,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人。工作之余喜欢阅读和撰写文字,用敲打的方式记录生活的美好和岁月的沧桑。邮箱pdchenyu@163.com电话13280830098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年度作品榜